从“中国制造”到“优质制造”,“工匠精神”正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筑梦之魂。随着“工匠精神”日益成为时代的强音,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注重如何打造“工匠精神”。 刚开始只有寥寥7人的创业团队,发展到掌握国内唯一自主知识产权和中国品牌的可折叠白内障人工晶体的民营企业,爱博诺德一直把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在生产、检验、包装各个环节都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也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 开发眼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涉及到化学、光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高校博士、硕士毕业生,还需要将科研设想付诸产品研发的制造人才。这家创新型民营企业里,通过三个不同的人物故事、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所在。 从“海归”到“千人计划”入选者—— 解江冰:“国内不缺产品,只是缺乏好产品。单靠一项技术、一个人很难成就一家公司。” 解江冰博士讲述回国创业的故事 在中国,与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50%以上的国产化率相比,针对眼科领域的人工晶体国产化才刚刚起步,而这一步正是爱德诺德迈出的。 解江冰是爱博诺德的创始人兼董事长,2011年第七批“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市“海聚工程”入选者。2010年,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解江冰博士辞去世界五百强企业——美国雅培公司首席科学家的高薪职位回国创业。“刚回国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这个领域国内不缺乏产品,缺乏好产品。”解江冰说。 治疗白内障的可折叠人工晶体是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内空白的医疗器械高值耗材,又是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性产品。创业之初,解江冰就坚定研发生产以可折叠人工晶体为代表的眼科医疗产品为企业发展方向。2016年,可折叠人工晶体就被《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先进治疗设备重点产品。 在中国做医疗器械需要漫长的研发、临床和审批过程,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当年选择在中关村昌平园创业,解江冰最看重的是北京市科研资源集中、人才集聚的优势和中关村成熟配套的创业支持政策,而昌平区医疗科技企业聚集的环境氛围,也让他最终决定落脚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目前,爱博诺德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多个可折叠人工晶体注册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制造、自主营销的民族品牌眼科医疗产品制造企业。 2011年,解江冰博士就获得了“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项目5万元资金支持,2012年,得到“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20万元奖励支持。对于一个初创企业来说,这些支持的意义不亚于天使投资。 “质量要摆在创业的首位,用我们的产品,如果一百次手术都及格,但有一次不成功,人家只会记住你的产品出的问题。”解江冰认为,“公司要做长久,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板要做好表率,正大光明地做事,才能有好员工。” 解江冰在组建公司研发团队的过程中也认识到,民营科技企业如果从短期经济效益出发,以高薪职位和股权激励等利益驱动方式,快速组建由海内外精英人才组成的科研团队是突破产品研发阶段的捷径,但是企业技术和人才没有积累,科研、试制和工艺流程没有系统地经过检验,对于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质量体系都会留下隐患。因此,解江冰始终坚持培养本土青年人才,为企业在眼科领域长期创新储备人才资源。 在解江冰看来,只会帮教授找资料、做试验的研究生只是一个“打工者”。因此,他鼓励员工争先做科研课题和技术研发项目的牵头人;一直以来,解江冰都会从国内高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简历中筛选并亲自面试。“这个领域发展速度很快,靠一项技术、一个配方、一个人难成就一家公司,希望更多人才加入创新型民营企业。”解江兵说。 从本土高校毕业生到公司首席光学科学家—— 王曌:“自己与公司一起成长,希望更多人才加入创新型民营企业。” 一位国内本土高校博士生的蜕变 从爱博诺德的发展来看,很多从本土教育体系培养的博士、硕士正在不断加强企业创新动力。以哈工大毕业的王曌博士为例,2011年大学毕业时,王曌获得了光学工程博士学位,但她放弃了到北京、上海等地知名外资企业、科研院所的邀请,毅然加入到这家算上保洁人员和她自己只有7个人的创业型民企。 这些年来,每当聊起择业这个话题,王曌常常会被周围人诧异地问:“是什么让你愿意冒险加入到当时那样一家‘小公司’?” 实际上,在眼科领域非常缺乏光学出身的设计者。“如果能将光学知识应用到眼科领域,或许可以为这个行业带来不一样的东西。未来你设计的产品将会植入千万个眼科患者的眼内,无数人的重见光明足以证明你的价值。”面试时解江冰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王曌。 刚刚入职时,王曌深深地感受到,企业的研发与自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研发截然不同,几乎有一个多月没有主动与周围人交流。然而,公司在迅速成长,也让她自己随公司一起迅速成长。“从项目负责人,到研发总监,自己不仅要懂得技术和研发,还要学习生产工艺,学习质量体系,学习市场推广,学习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把自己的研发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团队,并带领团队实现技术难关突破。”用王曌的话说,自己是一只非常幸运的“菜鸟”。 在爱博诺德公司王曌完成了系列人工晶体的光学设计工程,设计出多款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性能眼科产品,包括Toric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在多功能人工晶体的设计上与国外最先进的眼科医疗机构达到了同步和局部超越。工作至今,王曌已经独立或联合申请各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近20篇,其中PCT国际发明专利2篇。她先后被评选为第七届“昌平区十大优秀青年”光荣称,入选了北京市科委“2016年度科技新星计划”,以及“北京榜样”的提名。 作为一位完全由中国高校培养的博士人才,也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土壤培育出来的“80后”女科学家。王曌的脱颖而出也证明了,从国家人才战略层面出发,为本土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平台,民营科技企业对本土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希望更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加入这些创新型企业。”王曌说。 从“学徒工”到技术型管理人才—— 甄彦杰:“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 甄彦杰,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技术型管理人才 开发眼科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仅是经验丰富的“海归”、高校博士的专利,还需要将科研设想付诸产品研发的制造人才。公司生产经理甄彦杰的成长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 甄彦杰19岁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进入了一家国营企业做学徒工。工厂破产后,他又先后在两家电子公司工作,接触到了数控机床,并自学了画图软件、编程软件,已经具备了独立编程、操作的能力。 2010年9月,甄彦杰加入到初创阶段的爱博诺德公司,入职的第二天,公司就聘请了全球第二大人工晶体制造厂家AMO公司的专业工程师到现场培训纳米级别加工精度的金刚石车床编程与操作。“刚入职的员工就能直接接触到国际顶级高端加工设备和技术,在传统行业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科技创业打破陈规,追求实效的制度优势。”甄彦杰说。 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解江冰发现甄彦杰喜欢钻研金刚石车床的编程、操作以及加工工艺,这对于产品试制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公司给予了甄彦杰很大的学习空间。 后来,甄彦杰带头提出一定要通过技术攻关来解决晶体表面的“无瑕化”,以达到甚至超过国外产品的表面光洁度。他带领机加工和后续工序的业务骨干,调整技术参数和工艺,反复进行抛光实验,最终他们琢磨出了最佳工艺流程,使得人工晶体表面光洁度稳定地达到了国外产品的标准,大大提升了产品合格率。 “我们代表中国的眼科中国制造水平,我们的产品必须有超越国外同类产品的过硬质量,这需要有一大批像小甄这样具有‘工匠精神’的年轻人,这个工匠不是一门手艺吃一辈子,是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满足现状,不墨守陈规。”解江冰在为甄彦杰颁奖时说。 “作为一个加工人员能够参与或者独立从事到科研发明中来,这在很多传统企业中也是不可想象的。”甄彦杰说,在这方面公司秉承的原则是:谁提出原创的创新设想和独特的方法路径,就鼓励他成为这个创新的带头人,在专利署名上不论职级和学历高低,只考虑原创,不搞挂名,也不以简单工作量的多少来排序。 “学习永远在路上”,这是爱博诺德公司强调的企业文化。像甄彦杰这样钻研技术、敢于独创的年轻人在这里有了很大的创新空间。“民营科技企业的鼓励创新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力。”甄彦杰告诉,自己通过自考相继获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公司对他的大部分学费给予报销。 爱博诺德相关负责人表示,能够让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型管理人才,不是有什么神奇的培训方法,而是创业的紧迫感让企业可以不拘一格大胆培养新人、信任新人,能够让员工短时间学习和操作到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在实践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