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年来,扎根一线工作,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
39年来,靠着一股韧劲,他完成了从初中生到“大国工匠”的华丽转身;
39年来,怀揣一颗匠心,他用满腔热情铸造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他,就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风华公司的铸造工人毛腊生。
毛腊生近照
刻苦钻研 成就“大国工匠”
1973年,还是初中生的毛腊生在绥阳县农具厂学工,第一次在工厂里见到了铸造行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与铸造的这次结缘竟成为了日后毕生的事业。
四年后,在遵义市绥阳县团山公社插队的毛腊生,由于表现优秀被公社推荐进入时称风华机器厂的航天风华公司工作。
在当时,作为农村青年能够进入国营工厂甚至是军工厂工作,“这十分不容易”,毛腊生深知机会难得,“一定要在军工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
初进厂选择工种时,与毛腊生同期进厂的人都选了当时热门专业:车、钳、铣、刨、磨等,而他却偏偏选择了以“苦、脏、累”出名的铸造专业。而在这个俗称“翻砂”的岗位上,他一待就是39年。
然而,刚开始跟师傅学铸造造型操作,毛腊生就遇到了难题:仅有初中学历的他,最初连基本的铸造原理都不清楚,面对复杂的铸造零件,根本无从下手。
毛腊生工作照
在一段时间里,毛腊生甚至只能“打下手”“跑龙套”,就连师傅也常常说他不开窍,为此没少挨骂,他笑着说:“当时被说的最多的就是——笨!”
尽管干活摸不着头绪,学习技术十分吃力,但是毛腊生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实在不会怎么办?“先天不足后天补,必须学!”
“笨鸟先飞”的毛腊生,不怕苦、脏、累,任劳任怨,一边跟着师傅干活,一边留心察看师傅操作。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操作练习,一遍、两遍,对几遍做不出来的零件,便记录下来,请教同事、查阅资料,自己更仔细揣摩。
“遇到问题,就是要多思考、多问,一定要把东西搞透。”正是这种心无旁骛、如饥似渴的学习,短短半年时间,他就能够独立生产一般难度的铸件了。
这让毛腊生更加坚定了做好铸造工作的信心,也提升了工作的热情。然而,军工铸造并非想象的那样简单,“造出来的东西,不仅要和图纸相同,更不能有一丝纰漏。”
要想闯难关,必须得有真本事。于是,他更加自觉、有意识地向老师傅、技术人员请教。曾经有一次,由于图纸不清楚、模具尺寸对不上号,他连续三次骑行到两公里外的技术部门请教。
同时,为了弥补文化底子薄的“短板”,他会在休息日里到公司图书室“泡”上一天,放弃休息时间到工厂夜校进行文化补习,还会见缝插针的阅读专业书籍来充实自己。
靠着自学和培训,毛腊生不断探索铸造生产的特性,了解掌握基础知识,积累经验丰富理论。“但是感觉还不够,那就继续学,提升自己。”他用极大的毅力自学了铸造理论和与铸造相关的知识。
“铸造的学问太大了,见得多、做得多,知识才能不断丰富。”采访中,毛腊生强调说,正是刻苦钻研才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本领,使自己成长为具备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
直到现在,“功成名就”的他仍不放松学习。在他家中的书桌上,堆满了铸造的专业书;他还有一个ipad,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常常从网上下载资料来学习、实践。
因苦苦修炼技艺,毛腊生撷取了常人难以及顶的成果和荣誉。他在1994年取得工人技师资格,4年后便成为当时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在他近四十年的工作中,“航天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铸造大工匠”等荣誉纷至沓来。
回望走过的路,毛腊生感慨的说:“勤奋刻苦为我赢得尊严,精湛技艺让我收获荣誉,而我只是干好了自己该干的一件事。”
在毛腊生的人生历程中,学习和执着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件法宝。正是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勤奋好学的努力付出中,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小伙成长为如今我国铸造业的“大国工匠”。
探索创新 生产提质增效
“毛师傅身上有股子韧劲,不仅能够‘苦干’,而且还会巧干。”在航天风华公司铸造车间主任李清显看来,在实际的生产操作过程中,毛师傅非常注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某型号军工产品的整体铝合金壳体,形状结构很是复杂,产品质量要求又非常之高。“一米多高的铸件,最大的问题就是尺寸很难达到要求,还经常出现质量问题,合格率较低。”
为此,毛腊生对生产工艺、操作过程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在多次摸索后发明了一套新工艺并予以改进,终于成功制作出铸件,解决了困扰工厂多年的关键质量问题。同时,经过改进的铸件合格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了92%,既提高了产品质量又减少了报废损失,仅这一项每年就为工厂节约资金上百万元。
全面且高超的操作技能,加上广泛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毛师傅不再只是一名普通的造型工,而是在修型、熔炼、浇注乃至产品设计上都有较高的造诣。
对此,毛腊生的徒弟之一、车间技术组组长刘健深有体会。甲舱是某型号产品的关键舱体铸件,结构极为复杂,技术和精度要求都很严格。由于泥芯数量众多等原因,中心尺寸总是容易发生偏移,其它许多尺寸也难于控制。
“产品时间紧迫,十几个模具最终都要拼合在一起,一时间困难重重。”刘健回忆,毛师傅与大伙一道观察和研究,采取增加检测控制量板的方法,解决了这一困扰工厂多年的“疑难杂症”。
“在产品技术改进和研发上,毛师傅还屡建奇功。”一次,工厂接到了一种铝合金铸件的订货。这种铸件尺寸不大,可形状复杂,尺寸精度要求甚高。此前,国内多家专业铸造厂因满足不了要求而束手无策,订货方抱着试一试的念头辗转到航天风华公司。
面对难题,毛腊生和技术人员一起,潜心对工艺、造型、熔炼、浇注过程等反复进行细致研摩,最终找出原因,提出调整合金成分、更改模具、改变浇道数量和宽度等措施,并采用边浇注、边搅拌、边测量的方式,使问题迎刃而解,技术和工艺质量都上了新水平。
从业近四十年来,靠着对技术的非凡钻劲儿和面对生产难题时的韧性品格,毛腊生掌握和积累了大量先进的铸造技术和方法,成功地探索和推广了多项技术绝招,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
在他独立或参与的多项关于军民品的技术革新和科研课题中,“某牌号镁合金新材料的研发”通过了部级鉴定并获得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加研制的某型医用直线加速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某型医用直线加速器被列为国家新产品。
毛腊生为学生做技术指导
示范引领 传递匠人匠心
今年的毛腊生已经60岁了,但是每天在工厂的铸造车间,仍然会看到这个身材瘦小、略微驼背的小老头,或是蹲在地上仔细检查学徒们做好的砂箱模型,或是在车间一旁工作室里琢磨新的技术课题,甚至有时候还亲自做砂型示范。
作为一名退休后被公司返聘的技术顾问,每每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您已经成为铸造行业高级技能人才,为何还要继续留在翻砂的岗位上?毛腊生只是轻描淡写的说道:“我是一个工人,能干一天就要尽一天力。”
其实,毛腊生有很多机会能够离开铸造一线,进入二线管理层。车间领导为照顾他的身体,常常劝他当当顾问管管质量就行了,可是他每天照样和徒弟们在生产第一线忙碌。
“第一次见到毛师傅,不仅技术精湛,懂得流体力学和材料学也着实让我惊讶。”毛腊生的徒弟于丹说,最让她佩服的还是毛师傅精益求精和甘于奉献的品格。
于丹还记得制作某产品的时候,虽然铸件已经达到设计要求,但是因为局部有一定的缺陷,毛师傅依然坚决的要求重新来过:“干铸造这一行,只有把产品做得更好,合格率更高,才能对得起这份工作。”
平时,对于不合格、不满意的砂型,毛腊生不管大小总是推倒重头来过。出现不合格产品,总是一头扎进产品寻找原因,“他宁愿自己多花时间,也要让产品合格。”
在铸造车间,劳动强度大、噪音大、灰尘大,在这种环境下,毛腊生从不拈轻怕重,难活、累活抢着干。毛腊生不仅自己勤奋工作,对技术精益求精,还注意培养新生力量,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他也常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带徒弟不是简单的手把手教干活,更多是点出关键点让他们自己琢磨、领悟。如今,他所带数十名的徒弟中有技师、工程师、助工等,其中有2名成为国家技师、6名成为高级技能工人。现在,这些人都已经成为车间的新生力量和技术骨干。
进厂跟随毛腊生学艺并共事长达23年的车间小组组长孙元平深有感触的说,在毛师傅的带领下,车间技能水平已然走在了国内铸造行业的前列。毛腊生所在的有色合金小组,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百佳班组”、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
“毛师傅在技术上指导,更在职业道德、做人做事上引导,他既是师傅,又是长辈。”徒弟们都说,在毛师傅身上,不仅看到了他作为一位长者的师德,更看到了他作为一名铸造工人的艺德,这令人敬佩和感动。
对毛腊生而言,不只是铸造了一件件精密的产品,更用心血把全力以赴、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从而铸造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