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时政> 正文

【直击东北经济 专家谈】 “一带一路”大视野下的黑龙江经济寻求突围

2017-01-16 18:51:48陈晨晨来源:法制网责任编辑:林晨 赵舒文
分享到:

在近日“直击东北经济”网络媒体见面会上,黑龙江省的决策者们对黑龙江经济振兴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资源性三重压力毫不讳言。“总体来看,煤油糖木集中负向拉动,与培育新动能相互交织,相互赛跑,”黑龙江省副省长李海涛说,“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而老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是债务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如何在把脉经济发展症结的基础上刺激结构调整,让新动能增长跑赢传统产业式微,是黑龙江经济突围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命题。在国家整体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期,黑龙江正在深入谋划、主动作为,以打造开放型格局纾解经济之困,以盘活人流、物流、资金流来发掘龙江经济无可替代的优势。在“一带一路”大视野下,以开放倒逼突围,正是黑龙江经济全面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一带一路”被看作当前中国内外发展的“一号工程”,黑龙江在这一框架下如能持续发力,不断产出阶段性成果,将一举多得。

从历史上看,“中东铁路”作为西伯利亚大铁路支线,一个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运输。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黑龙江的贸易通道优势和区位角色更加凸显。目前,黑龙江已经谋划布署了一批“龙江丝路带”重大项目,领域涵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能源资源和生态环保合作、跨境产业园区建设、人文科技交流合作等。尤其在基建方便,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期,黑龙江着力畅通瓶颈路段,强化骨干通道,开通出境班列,为走出区域“围城”疏通国际新通道。这一东北边陲省份正在成为联结俄欧日韩的枢纽。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的开放态势正在倒逼黑龙江走出体制机制围城,加速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培育新动能,并在此基础上融合资本,促进龙江经济新定位与新品牌逐步明朗。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省已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企业改革等方面采取行动,包括简政放权、推动管理型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加强国有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等。放眼未来,黑龙江需进一步抓住“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机遇,在以下三方面发力:

第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一带一路”是黑龙江省促进优势国企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呈放射状延伸的重大战略机遇。黑龙江已被定位为中国向北开放的桥头堡,在这一角色定位下,一方面有必要与吉、辽等老工业中心区域形成分工合作的集群式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形成制造业优势互补式发展。这将有利于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充分利用丝绸经济带和工业走廊建设,为黑龙江省的产业集群经济带建设提供助力和保障。

第二,协助开展主动型经济外交。“一带一路”的要义在于以“以邻为善”的基本原则巩固与传统国家的亲近感,激发相关国家的参与热情,化解实践过程中的分歧。东北地区,尤其是作为俄、欧、日、韩枢纽的黑龙江,在此过程中可广泛开展外资引入,适当放宽准入限制,通过外企创新理念和高精设备影响关联产业和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外资规模是产业转移走势的测量仪,在此过程中可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绿色产业,使资本供给充分转化为技术转移和高效生产力。

第三,打造龙江文化品牌。黑龙江省的文创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哈尔滨雪博会、少数民族风情园等。但在“一带一路”的开放性视角下,黑龙江作为文明枢纽与文明碰撞之地,与其历史地理定位一脉相承的人文内涵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目前黑龙江开发出了石油文化、抗联文化、欧陆文化、金源文化等,但人文历史文创产业的“金矿”远未得到有效开发,相关产业和景区缺乏合理规划,尚未能有效建立人文历史与访客之间的情感关切。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黑龙江应充分发掘优势,结合现代展陈与媒体技术,唤起游客对文明碰撞之地的热情与好奇,满足其感官及情感需求,使其精准接受到多元时空维度延伸而成的人文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记忆。这是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构建黑龙江省人文历史文创产业模型的基础路径。

黑龙江低区位经济增长是传统问题与新常态下问题叠加的结果。龙江地区的决策者们对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方向已有清醒把脉。新一轮“振兴东北经济”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在赋予黑龙江区位优势的同时,也赋予其历史使命。如何在具体对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激活市场意识,倒逼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对决策者智慧的考验,也是龙江经济突围的希望所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0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