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种卿) 距离“9·30”楼市调控两月有余,多地楼市调控步伐并未停止。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1月份,有11个城市升级调控政策对楼市进行收紧,上海超越北京、深圳,成为限购限贷举措最严厉的城市。业内人士预计,12月份热点城市房价涨幅将收窄,进而促使房地产市场继续回归理性。 11月2日,山西太原,置业顾问向民众推荐商品房户型。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11城上月升级楼市调控政策 据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统计,11月份,11个城市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或加码调控,例如上海、天津、武汉、成都、杭州等;或出台文件规范经营秩序,例如,西安、南京于11月14日夜间发文加强市场整顿。 “自从9·30开始,全国各地已有超过24个城市出台了50多次楼市调控措施。”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称。 从调控内容来看,多数调控加码的城市,都着眼于贷款政策的收紧和严格落实。例如,11月10日起,杭州进一步实施住房限购措施并上调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11月15日,深圳要求,职工家庭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从30%升至70%;随后,东莞、福州出台调控新政,提高职工公积金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天津也明确,非津户籍家庭若在市内六区和武清区范围内购买首套住房,最低首付比例为40%;其他区域最低首付比例30%。 从首付款比例来看,上海楼市的限贷政策已经与北京“看齐”,但对于二套房的认定,上海采取的“认房又认贷”,较北京的“认房不认贷”更为严格。自11月29日起,上海居民家庭首次购房,商贷首付比例不低于35%;购买二套房(包括上海无房但有贷款记录者)商贷首付最低50%,购买非普通自住房的,首付款比例不低于70%。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上海房贷门槛之高,已跃升为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首位。“上海此轮调控直击信贷、房价等核心问题,对于高杠杠买房等行为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管制影响。”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表示。 楼市成交量创近18个月新低 11月份,易居研究院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990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0.5%,同比减少4.2%。 “今年5-7月份市场交易呈现逐月下降态势,到了8-9月份有所上升,10月份受政策管控影响,市场交易出现下滑,而11月份政策调控效应显现,成交量继续下滑。”严跃进表示,这一走势体现了政策调控的有效性。 来自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楼市全面降温。11月,全国54个主要城市合计网签量24.9万套,环比下调11%。如果不计入今年2月份(因春节假期而处于成交谷底)的成交数据,11月成交量创下近18个月新低。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调控叠加 未来市场有望持续降温 “升级调控的都是房价前期涨幅较高的城市。”张大伟说,从10月房价走势看,总体涨幅有所放缓,但部分依然在上涨中,升级调控是为了停止上涨;另外,11月市场成交开始明显下调,叠加这些调控措施,市场有望持续降温。 严跃进也预计,随着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热点城市市场成交面积在12月份将有继续下降的可能,房价涨幅也将收窄,进而促使房地产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第四季度市场相比第三季度有明显降温迹象,其背后一方面是调控不断收紧,对市场各类限制干预所产生的政策效应显现;另一方面,市场供应大幅萎缩,进而对当前及后市的成交水平带来明显抑制。”张大伟说。 银行房贷全面收紧?分析称个别银行自主行为 张大伟说,此轮政策原则是“一城一策”、甚至“一城多策”,所以各城市力度不一,部分城市力度较大,也给很多政策力度不大的城市带来压力。 “石家庄、青岛、长沙、重庆等城市,总体上炒房需求较大,如果此类城市房价上涨节奏比较快,不排除会继续出台相应的收紧政策。”在严跃进看来,后续还会有城市继续加入到限购限贷的行列。 一位链家地产中介人员向记者透露,“最近,北京个别银行开始执行‘认房又认贷’,目前包括汇丰银行、上海银行等。” 记者先后致电上海银行和汇丰银行进行核实,两家银行的房贷政策确已执行“认房又认贷”,目前,仅接受首套房商业贷款的申请;或者在已结清首套房贷款的情况下,再次申请商贷。 “这属于个别银行的自主行为,一般是出于年底揽储或者其他方面原因,不会影响整体信贷政策。”亚豪机构市场研究部总监郭毅告诉记者,从11月北京楼市的成交量和房价数据来看,调控发挥了“维稳”作用,短期无需再加码。 严跃进也认同上述观点,“从政策层面看,应该不会出台对商业银行全部房贷进行收紧的指示或文件”,但有可能进行窗口指导,或允许部分贷款额度较紧的商业银行自我调节。 |
相关阅读:
- [ 12-05]平安普惠信贷资金流向楼市不设防
- [ 12-04]外媒称中国开发商重新评估在美项目:美楼市危险
- [ 12-03]厦楼市速冻“催火”泉州楼市 卖套房中介能赚十万
- [ 12-02]楼市“寒冬”来临 房地产信托融资骤然下降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