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文化> 正文

谈谈文化自信

2016-12-06 19:12:24何之来源:光明网责任编辑:蔡秀明我来说两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只有树立起我们自己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够更自觉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在原始自然界基础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其主要的内容。所谓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的劳动及其所创造的物质生活资料;所谓制度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及其有组织的规范体系;而所谓精神文化,主要是指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是人类的精神生活及其形式和成果。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复杂纷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构成了一定社会的整体风貌。关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有一段经典论述: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历史地看,在整个文化格局中,物质文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具有的建构性作用,是文化的结构;精神文化具有指导性作用,是文化的基因。

从广义上理解文化,也就有了广义的文化自信,它包括物质文化自信、制度文化自信和精神文化自信。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来看,自鸦片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奋斗在民族复兴、重振自信的过程中。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成就。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