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正文
分享到:

巴山深处的电站村 家庭小水电带来村民新生活

2016-11-03 19:47:31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地处大巴山北麓的镇坪县曙坪镇杨安村4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见识的村民沈仲万在自己家旁边的堰沟上修电站,不仅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还能看电视改变了许多生活方式,此后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电站。地处大巴山北麓的镇坪县曙坪镇杨安村4组,当地人都叫麦渣坪,这里和山里的其他村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看山不显山,人称堰沟。

2016年8月30日,村民朱淮文查看灯泡是否被烧坏了。蔡勇摄

地处大巴山北麓的镇坪县曙坪镇杨安村4组,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见识的村民沈仲万在自己家旁边的堰沟上修电站,不仅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还能看电视改变了许多生活方式,此后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电站。目前全组7户人家每家都有一座水电站。

这天早上,屈贵忠走到院坝边上,看了流过电站的水,关上家里所有的用电器,只留下一盏灯,白炽灯泡的灯丝还是红红的,亮不起来,他咋也想不到水充足,负荷也不大为啥电压起不来,最后来到电站,提起发电机才知道是因为通过电站的水过滤不够,一些杂物阻挡了发电机,使得通过发电机的水量减弱,造成转速降低。

一条沟村民家家一座水电站

54岁的屈贵忠,家住距县城40多公里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曙坪镇杨安村4组,1984年,从平利县落户而来,买下了生产队的三间公房,并结识了四川城口的女青年康庆菊,在这里成家。“那时这里山大人稀不通公路,但小水电很发达,在我省大部分边远农村尚未通电时,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小水电站。”屈贵忠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家里想拥有电视、电磨等用电的家具,就仿照同村最早修电站的沈仲万家的电站,花了400元买了台旧发电机,修了一个3000瓦的电站,因为落差小发不出电来。随后就又在自己家旁边的堰沟(小河)砌了宽30公分,深40公分的水渠,长30米,形成2米多的落差,建起了500瓦的电站供家庭照明。

地处大巴山北麓的镇坪县曙坪镇杨安村4组,当地人都叫麦渣坪,这里和山里的其他村组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看山不显山,人称堰沟。小河从山上流下,在飞瀑峡汇入镇坪的母亲河,因堰沟水的落差适中,住在这里村民的房屋都傍水而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见识的村民沈仲万在自己家旁边的堰沟上修电站,不仅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还能看电视改变了许多生活方式,此后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电站。目前全组7户人家每家都有一座水电站。

一千元就可建一座电站

堰沟从沟口到脑约有20多公里,村民朱淮文家离沟口有7公里,是该组住得最远的一家。71岁的朱淮文,1964年随父母、弟弟四人,从我省平利县八仙镇来到这里,“在老家没有饭吃,就往深山里钻,寻找适合生存的地方,到了这里开荒种地,搭起简单的窝棚居住。”朱淮文说,1982年新建了宽敞的房子,兄弟俩在这里成家生子,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五个孩子(三女二男)都出了山,安居乐业了,逢年过节都回来。

他家的电站修的比较晚,原来500瓦的电站,家用都行了,今年原来的电站通水有问题,发电机转得很慢,2016年5月,在原来的水渠的基础上,延伸了10几米远,重新修了电站,将水位落差提高到2米多。整个电站由他一人修。“修水渠买材料、买电线、加上孩子花700多元从网上购买600瓦同步微型发电机,人力不算,1000元就够了。”朱淮文说。

堰沟的水一年四季都能发电

第一次来麦渣坪,沿着村级道路进入沟口时乘车有点胆怯,进沟以后的村路伴着堰沟的水流,加上村道两旁茂密的植被散发出的富氧气息,愉悦之意油然而生。从2014年初至今,记者在不同季节先后4次来到这里,每次都见到水位不减,一年四季天天都发电。“国家农村电网改造时,我们这里家家都有发电站,加上太偏远村民们就没有农电进村的需求。”村民朱淮文说,现在他们这里最大的电站3000瓦,最小的500瓦,基本上能满足村民生活、生活资料加工的用电需求。

家庭小水电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麦渣坪虽海拔在2000米,但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土地肥沃,水质优良,村民们春季播种,秋季收获,冬季上锅烤酒熏腊肉,经济来源养蜂、养猪、养牛羊。“今年养蜂20桶,养猪10头,还有牛羊,一年种的粮食吃不完……”53岁的村民赵振富说,村级公路修通使他们如虎添翼,增强了与外界的共同与交流,值钱的山货也方便了流通,自从有了电站后,家里24小时不间断有电,不仅省去不少电费钱,而且路灯长鸣,洗衣机随时转,电饭煲焖出的米饭喷喷香,过上了比城里人还舒适的生活。

4月的天虽是播种季节,但在麦渣坪气温还低,室内还得依火为伴。在村民曾大雄家,门前的大“锅盖”将电视信号送入家里的电视机里,53岁的曾大雄,坐在火炉边喝着茶,开着两台电视机,有滋有味地看着,“同时开着两台电视机,喜欢的电视剧同时看,一点也不耽搁。”他说,他们所装的电视天线,可24小时不间断地收视多个台。

如今麦渣坪年轻的后生们都出山在外面打拼,有的功成名就,在校的三位大学生,假期回到家里,脱下皮鞋帮着家里做农活,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来,为家乡服务。留下的父辈们不仅是有吃有喝有钱用而不离故土,而是舍不得这里的山、水和乡情,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创造着价值。

更多>>相关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