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的“十八般武艺” 重走长征路,是追寻之旅,更是新闻富矿。红军用过的装备、当地百姓谱写的歌曲、山村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作为“长征路上奔小康”大型主题采访甘肃站的一员,一周的行程,不仅给自己上了堂历史课,也见证了采访团一路的敬业和“全能”。 采访团中,有的记者已经年过半百,而最小的才20岁出头。此次走过陇东8个县区,除了采访和休息,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爬山路,不过没有一个人掉队,始终保持着高产的工作状态。 因为参加采访的都是网络媒体,随时随地报道成了常态,白天发微博、推微信,晚上撰写PC端稿件,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是一个小小的编辑部。 走进基层,就要善于从细节中挖掘生动的故事。于是,除了既定的采访安排,不少人主动走街串巷跟老乡交流,获取第一手采访资料。“过去,我们村种小麦,经济效益低,现在,改种百合、玉米和洋芋,政府还补贴种子。我又用精准扶贫贷款买了几十头羊,估计再过一两年就能拿到收益。”村民一边说,记者一边算,一来二去,一本“脱贫账单”就此出炉了。 采访设备也是五花八门。有的记者手机、单反相机、电脑齐上阵,提供最新鲜及时的报道;有的记者携带了无人机和VR相机,用航拍和全景视角为读者呈现身临其境的体验。 工作之余,采访团成员也给人带来颇多惊喜。一位采访团成员始终身着红军戎装,在长征纪念馆、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在八路军驻兰办事处,似乎把人带回那段硝烟岁月。 而在1934由刘志丹、习仲勋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建立的南梁列宁红军学校,采访团到达的时候,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英语课。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不错,却没有外教,孩子们很难学习到地道的口音。随团采访的美籍专家曾在中国当过两年英语老师,“挺身而出”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从学生兴奋的笑脸上能看出,他们有了一次难忘的体验。 更有一位记者利用采访的闲暇时间,手绘了在甘肃走过的路线,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长征地图”。 如今,漫长又短暂的行程虽已结束,但对采访团成员来说,追寻长征精神,关注老区发展,不会走到终点。(文/千龙网记者 马文娟) |
相关阅读:
- [ 09-29]洋记者眼中的红军长征和新长征
- [ 09-29]【中外学者话长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 [ 09-27]《长征大会师》发主题曲 欢欣鼓舞感染力十足
- [ 09-27]用长征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 [ 09-27]长征胜利与党的建设历史经验
- [ 09-26]习近平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长征主题展览
- [ 09-26]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人民论坛)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