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G20

2016-09-04 07:42:40 佚名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导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的峰会,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

2016年9月4-5日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主导全球经济治理顶层设计的峰会,在中国对外交往史上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中国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提升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拥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施舍来的,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不断提升的结果,背后凝结着全国两三代人的艰辛努力,也凝结着近年来数以万计的各级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人士、社会活动人士的持续贡献。作为被官方任命的2016年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人大重阳见证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艰辛探索与成长历程。今天,小青带你回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G20!

2013 年,第一次举办 G20智库论坛时的不易2013年初,人大重阳关注到两个被忽视的智库研究细节:一是根据2011年法国G20峰会后的共同声明,此后四年的主办地分别是墨西哥、俄罗斯、澳大利亚与土耳其,其中谈到“2015年之后G20的主席国将由轮值地区选举产生,首先由亚洲小组开始,包括中国、印尼、日本和韩国”。二是当时国内已经有像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APEC等各类多边智库交流平台,但G20层面的全球治理领域的国际智库平台却没有。于是,在各方支持下,人大重阳开始由G20起手,思考如何通过智库影响全球经济治理,进而提升中国影响力。

2013年8月21-22日,人大重阳承办了题为“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20国智库研讨会,邀请了G20国家的26名代表参加研讨会,为两周以后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献计献策。当时,一些舆论用“中国首次举办20国智库会议”、“中国智库初显国际号召力”等标题来评价此次会议。的确,在此之前,中国任何高校或研究机构都没有举办过如此规模的研讨会,议题设计、代表邀请、会议流程都存在着诸多真空带,脑海中一片空白。

2013年8月21-22日,“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的20国智库研讨会。

这次会议相当成功。一是参会国齐,代表性强:G20国家均有全球治理专业的智库学者参加;二是会期及时,影响直接:在当年G20峰会之前的半个月召开,收到了2013年主办国俄罗斯和2014年主办国澳大利亚官方的相关反应。更重要的是,会议还通过了全球第一份G20智库共同声明,呼吁延续这个国际治理机制。毕竟,当时已有欧美智库开始质疑G20的作用了。

不过,在当时中国智库界而言,对于全球治理、G20意义并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印象最深的反而是会务。

比如,如何请会议代表。中国一些企业或机构常习惯于邀请一些国外政要、名流来撑门面,容易给外界留下中国是“人傻、钱多、速来”的“暴发户”消极印象。那时,曾想过邀请几位前外国政要,但对方动辄开出头等舱、数位随从、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出场费等要求。很明显,国外名人尤其是一些著名前政要已被中国“宠坏了”。最终20国智库会议决定邀请真才实学者,选择了开扎扎实实的研讨会,而不是办一个走过场的会议“名利场”,尝试将十八大以后出台的“八项规定”改革运用于国际场合。

再比如,会议的议事规则。中国盛行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不少都出现过会期过长、议事散漫、会程延时等不良现象。人大重阳采取的方式是,既然大会已分发了各自递交的与会论文,就最好“脱稿”发言,且用5分钟沙漏严格计时。当时就有国际学者评价,这是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知识界的会议创新追求和务实学术形象,可那会儿已是2013年了。

又比如,会议的结论。当时达成的“20国智库共同声明”堪称一个典型范例。该声明同意“着手组建G20智库年会机制”被视为是中国人主导的第一个全球智库机制。声明虽只有500多字,讨论之前却经过数轮的艰难沟通、几易初稿,会议讨论时也争论激烈、几度陷入僵局。这背后折射的是三年前中国学者的国际化理念、英文能力、学术外交水平相对滞后。

2014 年 G20 智库会议,争取更多的国际舆论支持2014年9月5-6日,人大重阳召开了第二届G20智库论坛,此次参会者比前一年多了一倍,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受邀出席开幕式。通过两天讨论,会议再次通过G20智库共同声明,建立了全球首个由中国智库领衔的“G20智库年会机制”,还明确写入“G20智库支持中国申办2016年G20峰会”的条文。在讨论声明中,人大重阳发现,中国是否能成为2016年G20主办国,日本是最大的竞争对手,必须在国际舆论上获得支持。

2014年11月15-16日,G20首脑峰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此前两天,G20峰会前唯一一场主题为“加强全球增长”的预热峰会(pre-summit conference)同城举行,由国际商会(ICC)与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各一家智库联合主办。人大重阳是承办此次峰会的首家中国智库。这场论坛相当重要,一天半的会议共约20位全球演讲者,包括经合组织(OECD)秘书长古里亚、国际商会(ICC)主席麦格劳、下一届G20主办方土耳其总理达乌特奥卢等重量级嘉宾。

相比之下,中国的声音与力量却少得多。但是,次日《澳大利亚人报》大幅报道了中国学者的演讲观点,还透露“由于国际舆论上的偏好,澳大利亚最终放弃了它最亲密的伙伴日本,转而支持中国主办2016年G20峰会”。第三天,习近平主席在布里斯班宣布中国将主办2016年G20峰会。

欢呼雀跃的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G20是全球最重要的大国协调机制,是国际金融治理与改革的最关键平台,中国人不能失声,中国智库更不能缺席。

就在预热峰会当天的晚宴上,一位通晓中国国情的加拿大学者在席间与人大重阳学者耳语:其实国际社会更希望能够与中国人交流思想。当然,中国人很有钱,愿意多出钱,国际社会也很乐意。

这些年,中国的腰包鼓起来,但形象却渐渐“土豪化”。让国际社会看重的,是中国人的钱,这是骄傲,却又是另一种悲哀。中国参与世界的建设,不只是钱,更应是思想。国际社会希望得到的,不只是中国人的钱,更是中国人的思想。

2015年,逐渐进入G20筹备期的思考G20的峰会,中国两年时间的筹备够吗?在澳大利亚主办的G20会议开始前几天,中国刚主办完APEC会议。北京“上善若水”的表演秀、雁栖湖的美景、“APEC蓝”都给了世界巨大好感。一到布里斯班,当地G20工作人员就说,中国人太了不起,我们办会一直在拼命学习中国,但肯定赶不上北京的水平。果然,当G20峰会第一场首脑午宴是澳式烧烤时,澳大利亚网络上一片吐槽声。有的说:人家刚在北京吃完精致国宴,到咱们这儿来就吃烧烤,太寒碜了。

但另一方面,G20的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澳总理阿博特屡屡出现在其他大国及各类矛盾的斡旋位置,澳大利亚的大国形象得到了空前的凸显。可见,一场成功的会议,不能只在于会务的高超水平,更在于要有实质性的内容,以及获取国家利益与塑造国家形象的能力。

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G20峰会,中国智库发声。

2015年,人大重阳成为土耳其G20峰会的唯一中国合作伙伴,中国学者先后6次赴土耳其,将大量中国思想与经验告诉土耳其方面。同时,参与其中的中国智库开始增多,不只是人大重阳,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专家。

中国学者们提前得知,在土耳其T20主席声明里竟出现不公之辞:“2016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经济下行”。当时,在场的中国智库强烈反对:这么说对中国经济是不公平的,2014年中国经济对全世界增长率贡献超过40%。强烈抗议,如果不删掉这句话,中国智库就集体退场。最后,土耳其方面删去了这句话。次日,人民日报还专门发了一篇《安塔利亚吹来“中国风”》的文章,赞许中国智库在土耳其越来越活跃的影响力。

通常情况下,国际社会的舆论与氛围出现对华不利的情况时,中国方面采取的手段是利用国内媒体,大加批判与反驳。类似方式虽能部分起到引导国内民众的立场与态度的作用,却无法在本质上改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相反,却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国际环境,反向营造与提升了对华不友好的“境外势力”或“反华势力”的地位。

中国缺乏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兼具外语才华、国际知识背景与国际交流热情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遗憾。改革开放都35年了,数百万优秀学生留学海外,其中约1/3回国工作,目前每年超过1亿人次出境,但是中国仍存在国际交往人才的极大缺口,类似现象不只是怪异的、难堪的,更值得我们深度推敲,在机制内部寻找反思的突破口。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及“解放社会活力”所言,目前外事人才培养与交往活力并没有被完全解放出来。从全球范围看,国际行为主体的“去国家化”趋势相当明显,类似“一个人的战争”、“一个团队改变世界”的事例不再罕见,中国不能再以“政治化”的思路去处理外事工作,更需要有自主的社会机构、个体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再组织、再构造、再行动中去。

另一方面,从体制内的角度,也需要培养与激励更多官员敢于对外争夺话语权,鼓励更多官员尤其是中高级别的官员多到国际场合中发表文章、阐述观点,培养中国中高级官员在各类国际论坛上“脱稿”的英文演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包容官员的“言多”,不必放大不可避免的“过失”,捧举与支持有优异外事交往能力的官员,中国需要有更多90岁还活跃在国际场合的“中国版基辛格”、“中国版吉米·卡特”。

2016 年,中国 G20 峰会筹备中繁重的智库工作

二十国集团(G20)智库会议启动会2015年12月1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

2015年12月14日,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顶级智库代表、部分政要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代表齐聚北京,为践行“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2016年中国G20峰会主题建言献策。

此次智库峰会启动会是中国举办的首场公开G20配套活动,意味着G20“中国时刻”的正式开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联合主办,这三家智库被中国官方授权作为2016年T20峰会的三家牵头智库单位。

接下来的9个月,T20三家中国智库精诚合作,先后在深圳、上海、华盛顿、日内瓦、利马、柏林、孟买、浙江和北京举行了10轮会议。为G20峰会的筹备搭建了知识交流、思想沟通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T20会议达到了集聚政策共识的目标。来自G20成员国、非G20成员国以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分别就全球治理、经济增长、创新与结构性改革、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投资、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并达成部分共识,形成了T20对G20的政策建议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十轮会议有近千人次的外国专家参会,均是自费参会。中国组织方不提供交通、住宿等费用,但外国专家高涨的参会热情,仍然非常高。《光明日报》对此的评价是,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国际话语权、号召力的提升,也体现出T20会议的思想价值”。

当然,会议也有一些插曲。比如,在最后一轮T20会议,有个别日本学者试图想就南海问题向中国发难,却在澳大利亚、土耳其、中国等国学者的回击下未能如愿。再比如,由于土耳其未遂政变的缘故,原定参会的土耳其学者面临不能出境的困扰,但为了不失信于T20,仍有两位土耳其方面学者克服困难,按计划赴北京出席。

三年后的思考中国G20峰会的主题是“构建创新( innovative )、活力( invigorated )、联动( interconnected )、包容( inclusive )的世界经济”,国际舆论通常简称为4个“I”,这一方面延续2015土耳其G20峰会“3个”主题基础,即投资(investment)、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执行力(implematation),又很好地帮助了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经验与思想。

记得两年前,土耳其刚向世界宣告主题时,一位西方学者笑说,要给土耳其加上第四个“I”,那就是“impossible(不可能)”。这折射了西方社会对于一个缺乏足够国际号召力的新兴国家的轻视与不尊重,相反,当中国提出四个“I”时,却得到了全球的支持。

因为这四个“I”切中了全球经济目前的症结,也赢得各国想法的最大公约数: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关键在于突破技术与制度创新;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提升全球贸易与投资的活力,便能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进而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力求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发展。这些都表明了中国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事实上,2016年中国G20峰会不仅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对外讲清中国发展故事的新起点,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发展经验的转折点。

G20峰会的形成与延续,标志着全球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后美国时代。G20是大国协调、国际社会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兴经济体与传统西方大国公平竞争的一个机制性场合。2016年G20峰会谋划得当,意义将大大高于2014年北京APEC,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的实现都将发挥节点性的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智库作用责无旁贷。

在智库的角度看,从三年前更多关注于会务细节,到三年后聚集到思想的影响力,本身意味着中国思想界的成长。而从中国人缺席到全球学者“贴钱”赴会,也代表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这是中国人主导全球治理的首轮探索。

然而,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中国有句话叫“关键在人”。面临着中国与世界的全面融合,中国的人才匮乏状况越来越明显。G20只是中国影响与主导全球化的新起点,要使这个起点越走越宽,依靠目前体制内外事人才、各类行业协会的精英,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不妨大胆尝试与探索,以包容的特点,大量运用体制外的精英,甚至国外机构,为G20的成功举办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取足够的营养。

人才补充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体制外的新型智库与民间组织蕴藏着大量外事人才;二是在G20国家工作与生活多年的各类华人组织、企业负责人,长期以来,他们为中国价值传播、理念共享创造条件、发挥作用;三是大胆邀聘与鼓励来自外国的人才为中国效力。

总之,相信中国G20峰会一定又是一场盛会,但还要寻找国际思想传播的第一落点,尽快在全球舆论上确定杭州G20在世界历史上的价值。正如1972年罗马俱乐部会议提出环境问题,2001年多哈回合提出一揽子多边贸易发展议程,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应对气候变暖危机那样,2016年中国G20峰会要有百年、甚至千年意义上的成功,就必须要从世界观的高度,从国际价值与理念出发,确立这届峰会到底能给全球史上留下什么遗产。同时,在媒体与舆论中形成G20文化关注,让民众充分认识到G20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参与G20的重大意义与进展。这是真正考验中国国际视野与人文关怀的时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