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G20
2016-09-04 07:42:40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亚G20峰会,中国智库发声。 2015年,人大重阳成为土耳其G20峰会的唯一中国合作伙伴,中国学者先后6次赴土耳其,将大量中国思想与经验告诉土耳其方面。同时,参与其中的中国智库开始增多,不只是人大重阳,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智库专家。 中国学者们提前得知,在土耳其T20主席声明里竟出现不公之辞:“2016年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来自中国经济下行”。当时,在场的中国智库强烈反对:这么说对中国经济是不公平的,2014年中国经济对全世界增长率贡献超过40%。强烈抗议,如果不删掉这句话,中国智库就集体退场。最后,土耳其方面删去了这句话。次日,人民日报还专门发了一篇《安塔利亚吹来“中国风”》的文章,赞许中国智库在土耳其越来越活跃的影响力。 通常情况下,国际社会的舆论与氛围出现对华不利的情况时,中国方面采取的手段是利用国内媒体,大加批判与反驳。类似方式虽能部分起到引导国内民众的立场与态度的作用,却无法在本质上改善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相反,却在相当程度上恶化了国际环境,反向营造与提升了对华不友好的“境外势力”或“反华势力”的地位。 中国缺乏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兼具外语才华、国际知识背景与国际交流热情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这个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遗憾。改革开放都35年了,数百万优秀学生留学海外,其中约1/3回国工作,目前每年超过1亿人次出境,但是中国仍存在国际交往人才的极大缺口,类似现象不只是怪异的、难堪的,更值得我们深度推敲,在机制内部寻找反思的突破口。 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提及“解放社会活力”所言,目前外事人才培养与交往活力并没有被完全解放出来。从全球范围看,国际行为主体的“去国家化”趋势相当明显,类似“一个人的战争”、“一个团队改变世界”的事例不再罕见,中国不能再以“政治化”的思路去处理外事工作,更需要有自主的社会机构、个体参与到国际社会的再组织、再构造、再行动中去。 另一方面,从体制内的角度,也需要培养与激励更多官员敢于对外争夺话语权,鼓励更多官员尤其是中高级别的官员多到国际场合中发表文章、阐述观点,培养中国中高级官员在各类国际论坛上“脱稿”的英文演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妨包容官员的“言多”,不必放大不可避免的“过失”,捧举与支持有优异外事交往能力的官员,中国需要有更多90岁还活跃在国际场合的“中国版基辛格”、“中国版吉米·卡特”。 |
相关阅读:
- [ 09-04]G20首提“绿色金融”,福建利好!
- [ 09-03]俄媒谈G20:展现大国担当 中国将扛起经济全球化大旗
- [ 09-03]印度总理莫迪:期待G20杭州峰会多产高效成果丰硕
- [ 09-03]G20峰会财金成果大剧透:两项政策共识望写入公报
- [ 09-03]G20杭州峰会呈现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增长添动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