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食用菌 铺就小康路 走进安龙县出口食用菌种植扶贫带动示范园,只见连片的大棚内,正在培育的香菇等食用菌长势喜人。记者了解到,经过落户安龙几年来的发展,目前从菌种的消毒到冷链运输全部在园区内一条龙完成,初步形成了“接二连三”的产业。 “现在的收益挺不错的。”看着鲜嫩的蘑菇,在示范园里做工的西河社区村民刘国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流转了自家的土地给园区,每年收取3000余元,另外在园区做工每月又可收入近2000元,如今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示范园区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共同参与生产经营,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按股分红。利用扶贫资金建设的香菇种植大棚,交由村委会管理,产权归村集体所有。贫困户可向村委会提交入棚种植申请,由村委会通过共商、共识、共建、共享、共担“五共工作法”,对菇农进行评议并张榜公示,确定入棚种植贫困户名单,在栽培技术上定人指导、产品实行订单定价收购。据了解,如今80余户精准扶贫户已从中受益。 不仅是安龙,食用菌产业这种产量高、效益好、致富快、带动力强的生态绿色产业已在黔西南州各地“落户”。得益于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该州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了134.6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安龙、义龙、兴义、普安等地。 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黔西南州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有许多优势。”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州发展食用菌产业助推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中国农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蘑菇网首席专家贾乾义对黔西南赞不绝口。在他的眼里,黔西南具备五大要素:气候凉爽、夏无炎热冬无寒冷。90%的食用菌主要适宜中低温天气,因此气候条件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而且从根本上降低了成本;黔西南州气候湿润,阴天多小雨。而蘑菇属于阴性食物、喜爱阴暗的环境,因此黔西南州特别适宜发展食用菌产业,是中国食用菌产业的黄金地带;生态环境优良。优良的生态环境才能生产出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贫困人口多,经济欠发达。食用菌产业不适于过于富裕或发达地区发展,因此对黔西南来说,发展食用菌产业是优势而非劣势;原料资源丰富。食用菌分为两大类:一是木腐类,以木屑为主;另一类是草腐菌,主要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牛粪等为原料进行生产。 在全国十一届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驻会专职副主委王玉佩看来,黔西南发展食用菌产业得天独厚,他也总结出了五大优势:区位生态环境优势:当地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非常适合发展食用菌产业;森林覆盖率较高,栽培原料丰富,发展山地经济、林下经济优势显著;自身的产业优势:生产设施较为宽泛,有工厂化车间、地棚式、温室式、林下自然式等;社会人文优势:天然盛产蘑菇,民间喜食蘑菇,同时,菌类的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脱贫效果精准,生产技术易推广;黔西南州已发展的菌供产业优势:已形成以姬松茸、双孢蘑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为主导的食用菌产业,已有4个注册商标在使用,食用菌生产厂家在2014年已经达到了十几家。黔西南具备一定的技术及技术人员,各县市重视积极性高,对于菌菇生产技术有一定的感知和技术储备;政策优势: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和国家扶贫易地搬迁政策。 政策扶持百姓受益 近年来,由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成为了全州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尤其是作为全州食用菌产业领头羊的安龙县,数年前引进了浙江丽水庆元团队,围绕黔西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龙核心区和贵州省山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园1.8万亩,覆盖全县9个镇和街道,其中核心区8000亩,主要生产香菇、灰树花、姬松茸等高端有机食用菌。 按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的理念,该县现已建设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区、浙江大学安龙食药用菌种研发中心、菌包和菌棒生产区、干品加工区、产品交易区及观光旅游区6大功能区。建设了菌包生产、灭菌、养菌、接种、分选、冷藏等车间8250平方米,还建设了1988平方米贵州食药用菌研究所(浙江大学安龙食药用菌研究中心)、1500平方米的干品加工车间、559个标准生产大棚。目前已解决203户农户种植,解决就业近2000人,按照现有规模,园区每年生产鲜菇7550吨、干品650吨,实现产值1.35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昆明、柳州、贵阳等国内市场及韩国、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市场。 安龙按照“以稳促搬,以产带迁,先产后迁”的思路,将食用菌产业园区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和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建立了“1210”脱贫模式,即一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大棚,两年可实现收入10万元。 看到了食用菌在脱贫致富、助农增收上的明显效果,黔西南州高度重视,为做好食用菌产业扶贫工作,今年5月底,该州组成了4个考察组分赴辽宁省葫芦岛市、浙江省庆元县、四川省广元市、湖北省随州市考察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认真总结经验形成了考察报告,为全州更好更快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给出意见和建议。 6月17日,省委常委会议专题听取黔西南州工作情况汇报,省委、省政府对黔西南的发展作出念好山字经,打好特色牌,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新定位。 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在7月6日举行的贵州省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上市企业(龙头企业)座谈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指出,贵州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适宜、原料资源丰富,发展食用菌产业潜力很大、前景很好。黔西南州和省有关部门要下大决心发展脱贫产业,全力支持食用菌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 作为重点推动的山地特色产业之一,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春天”。 描绘蓝图探索推动 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未来怎么样推广,如何与脱贫攻坚工作相结合?今年以来,该州先后组织专家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和交流会,认真把脉全州食用菌产业发展。 “想要把食用菌业做大做强,政府要进行整体把控。”王玉佩认为,要尽量做到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企一品,错位发展;企业化运作,以销定产,稳步发展;政府引导,培植市场,引领产业的开发,在品种,生产技术上研发有新突破,在延长产业链条上,开展产品加工上,有突破,有新发展;成立新的产业发展集团,进入产业,调剂生产,开发市场,研发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的引领、带动和突破。 “以食用菌产业为引领,利用扶贫资金撬动,引导社会资金和企业资金注入,构建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共享的利益联接机制,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在7月初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黔西南州生态示范项目——安龙县食用菌产业观摩研讨活动”上,省扶贫办总畜牧师田志清为黔西南州食用菌产业点赞。 科学规划、健康发展。在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过程中,黔西南州加强产业指导,努力实现生产、加工、营销、研发、培训全产业链推进,集中打造黔西南食用菌产业集聚中心,实现食用菌产业裂变发展,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到2020年,全州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5700万平方米以上,折合标准大棚10万个以上,年总产量59.28万吨以上,年总产值47.42亿元以上,带动种植农户5万户以上,带动20万人以上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