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策勒7月12日电 (记者戚亚平)坐车从新疆和田市出发向东南行驶230余公里,便可到达地处“万山之祖”昆仑山脚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 新疆兵团第十四师一牧场创建于1951年,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的昆仑山北麓,行政区划位于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境内,与策勒县恰哈乡、乌鲁克萨依乡、努尔乡、博斯坦乡四乡纵横交错,插花式分布。 60多年来,在这个海拔2300至4500米的新疆兵团偏远高寒山区贫困及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各族职工群众和周边乡邻你来我往,互帮互助,共同生活,携手致富,相处融洽,走出了一条“嵌入式”发展之路。 双语教育架起沟通的桥梁 一牧场学校建于1952年,现有学生632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八成多,该校采取混班编班、混合教学、同吃、同住、同学习、同交流,一般在三年级时,所有学生均可达到维、汉两种语言的简单听读写和翻译。 通过几十年双语教育教学的探索、总结,一牧场学校双语教育工作得到周边乡镇的普遍认可和好评,很多家长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牧场学校上学。 家住策勒县恰哈乡的阿迪莱罕二年级毕业后被都是教师的父母送到一牧场学校上学,到目前已小学毕业并将继续在一牧场上初中。她说:“这里的环境特别好,吃住和课本都免费,已经习惯了。” 在提升自身双语质量的过程中,一牧场还发挥示范辐射作用,毫无保留地向周边乡镇传授双语教学经验,定期开展教师交流教学和学生“手拉手”活动,免费为地方培训教师队伍。仅近10年就为周边乡镇培训教师近400人。 据不完全统计,60多年来,一牧场学校共为周边乡镇培养学生2600余名,在牧场上过学的学生,最后走上领导岗位的少数民族干部达200名,从事专业技术人员达100余名。 交往交融增进感情、建起亲情 一牧场现有一个社区,四个居委会,共居住882户干部职工,都同住一个小区一个单元。 相邻而居,邻里之间会经常串门聚会,经常在一口锅中吃饭,婚丧嫁娶也主动参与。古尔邦节、春节等节日期间,该场党委带头组织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开展“拜年”和“百家宴”等活动,相互走动成为常态。彼此在共同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建起亲情。 “互访互助互拜”的人居环境,致使许多周边乡镇的干部群众主动来一牧场购房居住,到目前已有160户之多,为牧场内外社会稳定和各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兵地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策勒县努尔乡尤喀克阿其玛村村委会与一牧场场部相距不到两公里。走进村委会大楼,设施完备的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等让人眼前一亮,这在前几年是想都不敢想的。2014年,一牧场投资540余万元帮助该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活动站和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村委会活动阵地和600余户群众饮水难问题。 2015年,一牧场与努尔乡签订《兵地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3万亩土地,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兵地融合万亩核桃示范区,劳动力30%来自地方乡村农牧民,形成效益后按2:8进行分成,现已开发万亩种上核桃树。 尤喀克阿其玛村村民肉孜·托合提以前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下来七八亩地收入不到万元。今年3月,他和妻子等30户村民首批成为一牧场七连新职工。目前,夫妻俩在示范区内代管100多亩核桃地,每人每月2300月工资,并跟着连队技术员和汉族职工学习核桃种植技术。 七连指导员杨斌告诉记者,等见到效益时,牧场会把开发出来的核桃地分到职工手中,每户可分到60到80亩不等,增收致富的日子指日可待。 2015年底,一牧场租用天津援建策勒县的食用菌基地127座大棚,打造出兵地融合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到目前已吸纳当地60余少数民族农民,实现就业增收。 60多年来,像上述这样兵地互助共建的项目,不在少数。 此外,一牧场还通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少数民族特色手工业,积极吸纳地方少数民族劳动力来场就业,仅2015年就吸纳200余户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增收。并在标准畜群建设、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采取传帮带等方式培养周边少数民族技术人员。 作为策勒县医保定点医院,一牧场医院每年都接诊周边地方村民近2000人次,医院还每年到周边乡镇开展义务巡诊,服务基层农牧民。 “建场至今,一牧场始终坚持‘兵地一盘棋’思想,突出兵地文明共建,民族团结共创这一主题,持之以恒坚持兵地融合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开展兵地共建共融已成为一牧场历届党委坚守的光荣传统。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一种独特的兵地共建文化。”一牧场党委书记、政委施永学如是称。(完) |
相关阅读:
- [ 07-08]新疆兵团已与多省区市达成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合作
- [ 07-03]兵团第一师十团住村工作组:技术帮扶结出累累硕果
- [ 06-15]法国外籍兵团退伍华人战友会换届 陈建青任新一届会长
- [ 05-15]武警兵团官兵立足实战演练“人犬结合”
- [ 05-15]武警兵团官兵立足实战演练“人犬结合”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