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那曲,忠诚担当;梦留羌塘,无怨无悔。”这十六个字的援藏感言,道出了王越剑的心声。 浙江省最大的援建项目——小康示范新村第一批八个村的建设基本完成,牧民们喜迁新居,项目进度和质量均为那曲地区之首; 援建的那曲县特色产业基地完工,成功种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草莓; 实现了那曲黄蘑菇产业化,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收入; 创办了那曲地区第一家爱心超市,走出了民生援藏和精准脱贫融合之路; 摄制完成那曲县第一部旅游宣传片《云上那曲》和微电影《那人,那梦,那曲》,文化援藏取得突破; …… 三年以来,王越剑作为浙江省援藏指挥部副指挥长、那曲县委常务副书记,凭借敢想、肯干的忠诚担当,在藏北草原上满腔热血地谱写着干事创业、开拓创新的援藏之歌。 敢想肯干,推动产业援藏 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初识来那曲县援藏的王越剑,他干练的作风、谦和的言谈给人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在闲谈中,他的同事称他“蘑菇书记”,记者顿时兴趣大增。 黄蘑菇产业是王越剑来那曲县后发现的一个商机。“2013年,我刚到那曲的时候,常看到路边有牧民举着几袋黄蘑菇叫卖。后来一打听,才了解到这种蘑菇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营养价值高,在杭州市场没见过。” 因为气候原因,一年中,黄蘑菇只在七、八月间才可以采摘,仅靠路边叫卖,根本卖不出价格。“一斤才卖40元钱,能卖出去的也不多。所以我想,这是个可以好好开发的产业,能为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黄蘑菇成了王越剑这一年多来最惦记的事情。 找地方建厂房、从浙江省蘑菇产地丽水市引进烘干机器、配备发电机……事情一件件忙完后,2014年夏天,那曲的黄蘑菇产业开始运转了。可是,一开始没人送蘑菇上门,他就自己带着援藏干部去路边收购,不管多少,都收过来。 终于从一开始每天只能收购几百元钱的蘑菇,到每天牧民络绎不绝地送货上门,一天能收到十几万元的蘑菇。工厂一开始只能用发电机,但电压不稳,烘干机经常出故障,每一次停电,他都要跑到现场去“监工”。新鲜的黄蘑菇怎么运到杭州市?他和同事们研究了好几种保鲜方案,亲自从拉萨市拎着定制的保鲜箱回那曲县。当年,工厂收购新鲜黄蘑菇120万元,为牧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收入。现在,那曲县的黄蘑菇48小时内就能运到杭州市。 通过2014年一年的建设,专门收购、加工、销售的那曲县黄蘑菇源藏工贸有限公司在那曲县城外临近青藏公路的小山坡上落成了。“源藏”这个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明公司的这些商品都源自西藏,二是与“援藏”谐音。2015年3月,在杭州上城区政府的支持下,杭州设立了那曲特产实体店,帮助销售那曲黄蘑菇等草原特色产品。 那曲镇嘎钦村村民甲鲁看到黄蘑菇产业的发展前景,专门买了一辆长安汽车,到附近的班戈县等地收购,还雇人去捡黄蘑菇,一年增收10多万元。源藏工贸有限公司还带动40多名农牧民就业,每月工资1500元到3000元不等。 王越剑在日记里写道:“蘑菇梦像我心里的一团火,我要让它燃烧,越来越旺。” 去年10月,海拔4500多米的藏北高原那曲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草莓种植成功,一举创造了草莓种植的世界海拔新纪录。 听到这个消息,王越剑心里压了很久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 进藏前,王越剑就已得知,那曲是西藏贫困人口最集中、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实施造血项目并不容易。 进藏后,经过十几次的走访调研,王越剑力排众议,提出在那曲打造果蔬种植产业的大胆设想。 邀请农业专家,规划项目选址,协调资金落实,反复试验品种……2015年10月,总投资近300万元的“浙江援藏·那曲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暨那曲县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项目主体工程竣工,引进的内地特色经济作物也试种成功。在一排排温室大棚里,成熟的草莓鲜红欲滴,白菜、西红柿等秧苗绿色成茵,王越剑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一直以来,一谈到那曲旅游就只能想到一望无际的羌塘美景,连绵不断的巍峨雪山,但却没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景点或者拳头产品,旅游配套设施也十分落后。 2015年,王越剑提出:建设当地干部群众闻所未闻的“暗夜星空主题公园”,这在县城引起了轰动。 他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多次勘察那曲县段的青藏公路,并邀请专家把脉,确定建设杭措景区,为那曲旅游破题。该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50万元,2015年7月施工,10月中旬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项目将根据杭措的地理优势及藏北风土人情特点,结合流行元素,建成109国道上集休闲、住宿、参与、观光为一体的既有藏北风情,又有现代设施的国际暗夜公园、高原自驾营地、藏北文化名片,成为那曲县第一个体现藏北风情的旅游项目。 “这些项目在那曲引起了轰动,让大家看到了传统牧业之外的增收渠道。王书记不仅带来了建设资金,也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理念,帮助我们解放思想,改变了落后观念。”那曲县县长赤来塔吉说。 亲民惠民,架起民族团结桥梁 “我时刻将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行动导向,不断深化各方面援藏工作的内涵,尤其是在感情援藏方面,从小处入手,从实处使劲,创新方式方法,和牧民群众面对面、心连心,同时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创造条件促进援受双方的交流交往交融。”采访中,王越剑非常平实地说道。 “过去儿子一照镜子就大哭大闹,全家人都一起伤心。现在,儿子却喊着要照镜子、拍照片。我们全家重新拾起了对幸福生活的信心。这多亏了王书记。”牧民扎西次仁,5岁的儿子泽郎次仁,从小患上严重的唇腭裂,当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根本不愿出门和小朋友玩耍,整天哭闹,一度让整个家庭布满阴霾。2013年,在王书记帮助下,泽郎次仁免费做了手术,现在恢复特别好。 “孩子的病是每个家庭的心病。”随后,王越剑开始了寻找、救治唇腭裂儿童的工程。经多方联系,最终得到“中国微笑行动”组织和武警西藏边防总队医院的支持。三年来,那曲县55名唇腭裂儿童全部得到免费救治,群众纷纷说:“过去孩子常常受到冷落和嘲笑,却因为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医疗费用,感觉十分无助。救治唇腭裂儿童的项目,让孩子们终于可以重新绽放微笑,获得尊严,甚至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如何更好拓展援藏工作的途径,完善援藏工作机制,更好地促进那曲和浙江的交流,一直是王越剑思考的问题和实践的主题。 一到那曲,他就组织搭建了“爱在那曲”公益平台,动员和吸引更多浙江的企业和爱心人士关心和援助那曲建设,建立起长效化的社会和个人援藏机制。这个平台和杭州市上城区慈善总会合作,社会公益人士和企业将捐赠资金通过慈善总会账号支持那曲开展公益事业。截至目前,上城区慈善总会“爱在那曲”公益专项已经收到定向捐款50万元,并已实施完毕。为了让这个平台发挥最大的功效,他和他的援藏小组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爱在那曲”,宣传各种在那曲的公益活动,推广那曲的旅游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人通过这个公众号了解了那曲,并积极参与到那曲的公益活动中来。 在王越剑的努力下,杭州等地举行了大浙网“快乐运动场”走进那曲县、圣奥“让每个教室都有图书角”、杭州日报“杭州爱,那曲情”捐绘本暑期大型活动等公益活动20余次,为那曲县捐款物300多万元。这些公益活动,在援藏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援藏工作的触角更广更深,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团结。 “四必到、四了解,访民情、接地气”,是“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王越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 “我坚持每周至少两天下乡调研和走村入户。每到一个乡,必进医院、学校,必进村委会和牧民家里,看望慰问贫困户。”王越剑说。 为此,他借鉴内地慈善活动的经验,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在那曲设立了第一个“爱心慈善超市”,探索精准扶贫途径。 那曲县“杭嘉爱心超市”投入少、社会效益好,主要目标是帮助那曲县特困家庭获得一定程度的生活支助,这既是一个奉献爱心的平台,也是一个宣传慈善活动的平台。爱心超市除了疏通助贫帮困的渠道外,还成为那曲县定向捐赠、精准捐赠的一个公益平台。目前爱心超市运转良好,已向特困群众发放爱心券15万元。 三年来,王越剑走遍了那曲县19所学校,对当地落后的教学状况,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针对那曲与内地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差别,王越剑联合杭州市团市委、《都市快报》,组织内地6名优秀老师,于2015年7月13日至8月3日到那曲县三所小学开展为期三周的短期支教活动。三周内,6名老师总计上示范课50节,开展教研活动50次,单独辅导老师200人次,撰写动态信息30篇。通过上示范课、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及单独辅导老师等方式,使那曲县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支教活动也得到了各界的关注。 这年8月,他又联系杭州市上城区教育代表团赴那曲县香茂乡中心小学探索内地与那曲县学校合作新模式,开通了香茂乡中心小学与内地学校远程教育教学系统,牧区学校和师生足不出户就能共享杭州市的先进教学资源。王越剑因此被孩子们称为“敬爱的王老师”。 三年来,王越剑和全体援藏干部一起开展了“如何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如何接近与群众的距离”为主题的群众观大讨论和“连心解忧,汉藏一家”为主题的基层走亲活动,每个援藏干部结对困难家庭两户以上,每月互动一次以上,进一步增进民族情谊。 在每个中秋节,王越剑都要到县敬老院,和老人们一起过节,给他们带去慰问品,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购买电动轮椅。三年来,他个人资助敬老院就达到5万多元。 那曲县敬老院73岁的次宗老人下半身瘫痪,无儿无女,只能靠双手行动。王越剑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了一个自动化轮椅,刚开始老人有些担心不敢用,他就亲自示范,像亲儿子一样,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每次老人见到王越剑,都会流下眼泪,舍不得他走。 那曲县民政局副局长尼珠说:“现在敬老院的老人都认识王书记,虽然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一听到‘普久’书记来了,大家就感觉亲人来了一样。” 面临即将结束的援藏工作,王越剑有太多的感触。他说:“那曲苦,但是三年时间很短,我们要在苦中做出更多的成绩,为那曲群众多做一些,让那曲发展更快一些。干,才是援藏;敢想肯干,才能在那曲干好援藏工作。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自己在那曲吃的这份苦,对得住援藏干部这个光荣的称号。” |
相关阅读:
- [ 06-20]全国侨务援藏工作会在拉萨召开
- [ 06-08]人社系统援藏干部的心路历程:“我们的前面是孔繁森”
- [ 06-04]援藏汉子背后的女人:家里有我!
- [ 06-02]福清市供电公司:走访慰问 援藏职工家属
- [ 05-31]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工作:虽是过客 不当看客
- [ 05-03]媒体揭北京援藏工作:市属医院专家组团援藏
- [ 05-03]援藏教师的教学试验:课前一支歌让学生不再犯困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