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激发“青椒”“青稞”活力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2016-06-03 16:13:06 郑永春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在刚刚结束的“科技三会”上,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核心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成为国家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究竟谁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成为科技创新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话题。

前段时间,河北科技大学的“非著名副教授”韩春雨因为研发出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被媒体称之为“诺奖级”成果,而一夜成“网红”。媒体似乎还从韩春雨身上看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影子,把他描述为“三无”科学家:无教授头衔、无海外留学经历、在非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就职。随后,领导纷纷探望慰问,韩副教授也于近日荣升教授。

也曾有人说,“一个副教授在一所不知名大学,用不多的钱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韩春雨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学校提供的科研条件已经足够,文化氛围也合适。确实,韩春雨有自主支配的科研经费,虽然不多,但基本够用;有自己的研究生,且该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也是研究生;有独立实验室,甚至有上下两层可供休息生活。而这三样恰恰是科研必备的基本条件。

相较之下,国内著名科研机构和大学中的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没有独立指导的研究生,只能当副导师和“二老板”;名下有科研经费但没有自主使用权;实验室往往属于学界“大牛”名下,缺少独立开展科研的基本条件。他们或许有亮丽的学历和抱负,却缺乏施展才华的舞台。

实际上,在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是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但数量庞大的“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和“青稞”(青年科研人员)群体在科研圈很少有独立的声音,在科技政策制定、项目分配、学术会议上也成为沉默的大多数、缺乏话语权,导致自身权益和诉求往往被忽略。如何为青年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有保障的适宜环境,激发他们的活力,实际上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成败的关键。

现实中,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工资都是没有保障的,需要从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中提取。工资的压力,使得他们只能到处申请经费,一些本不感兴趣的项目也去申请,整日疲于奔命。结果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写申请、混圈子、拜码头、应付课题检查和结题、报销等非研究事务上。大量科研经费被用于采购设备,但几千万的设备买得起,却养不起一个月几千块工资的技术人员,再优良的设备如果没有人的管理,只能是一堆废铁。把经费只投入到科研项目中,而不顾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保障,无论是从实际收益还是从科学研究氛围方面都是不明智和短视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