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数据告诉你关于地震监测预报那些事儿

2016-05-12 08:10:38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分享到: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新媒体专电(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任玮)当前全球地震形势如何?地震预测是否仍是未解难题?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水平到底怎样?……在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对话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就热点问题回应民众关切,并用数据解读我国地震活动特点、监测预报及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

近期地震形势如何?

今年1至4月,我国大陆先后发生黑龙江林口6.4级深源地震,西藏安多5.3级和新疆轮台5.3级,青海门源6.4级和新疆新源5.0级等4次浅源地震,共5次5级以上地震。

当前地震形势如何?9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任潘怀文就此问题做出解答。

潘怀文介绍说,近1个半月以来,在苏门答腊、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共发生5次7级以上地震,特别是在8天之内连续发生了4次7级以上地震,这种活动频率已经超过了19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18次7级以上地震的平均活动频率。

从目前地震活动来看,自2004年以来全球8级以上、尤其是8.5级以上大震频发,类似于上世纪前半叶的地震活动特点。科学家研究认为,从全球角度来看,这种全球强震频发的格局还将持续。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大陆及西部边境附近100千米范围内自2001年以来已发生15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3次8级地震,也处于强震相对活跃时段。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东西两端及环太平洋地震带,显示我国周边动力作用增强。”潘怀文说,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地区是否发生地震,主要取决于本地区是否具备发生地震的条件,周边环境只起到应力触发或扰动作用。

地震预测仍是未解难题?

地震通常发生在地下深处,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确定地震发生在哪儿,震级多大?

中国地震局的研究人员介绍,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而体波又包括纵波和横波。由于传播速度不同,纵波总是先到地面,横波后到。传统的地震定位法是使用基于地震体波进行定位的。

“地震台站能够准确监测到纵波和横波到达的时间差。知道了这个时间差和地震体波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单个地震台站到震源的距离。”潘怀文说,以单个地震台站所在位置为圆心、这个距离为半径,可以画出圆周;多个地震台站画出的多个圆周交会的地方,就是震中。

当前我国地震监测能力如何?据了解,我国现有32个区域级测震台网中心和1个国家级测震台网中心,实时汇集和处理近1100个观测台站的资料。对于国内地区整体监测能力下限达到3.0级,人口密集地区达到2.0级,首都圈等重点区域达到1.5级甚至1级以下。

网上经常有根据种种观测和迹象来预测强震先兆的说法,地震到底能否被预测?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开展了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探索,但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上未解的科学难题。

“目前,我们的地震预测科学水平总体较低。”潘怀文说,具体来看,十年尺度的长期预测对西部7级和东部6级左右地震把握相对较好;中期预报对6级左右地震总体预测效果较好,对5级以上地震预测的准确率约30%;短期和临震预报更为困难。

为减轻地震灾害,一些国家和地区投资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是指在大地震已经发生之后,快速估计地震参数并预测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警报信息。

潘怀文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2秒,地震死亡人数将减少25%;预警时间5秒,则能减少80%的死亡人数。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以后,地震预警作为目前地震灾害防御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逐步走向公众视野。2015年启动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标志着中国地震监测预警的新时代到来。

“互联网+救灾”将带来什么?

专家认为,来自互联网平台的海量大数据及其处理结果应用于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系统上,将为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提供支撑,有效改善地震应急救援现状。

目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也正在努力把大数据与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在地震速报内容、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等方面,中国地震台网通过新技术应用,初步建立了“互联网+地震”的双向信息服务体系。

“比如,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就是我们在丰富地震速报内容方面的一次尝试,”潘怀文说,目前由地震信息播报机器人可以产出地震速报参数、震中地图、震中人口热力分布、周边历史地震情况、周边村庄和乡镇名称以及震中天气情况等内容。

据了解,中国地震台网在建立了包括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站等较为完备的“地震新媒体”服务体系后,又和微博、腾讯新闻客户端等互联网平台合作,通过技术对接实现地震速报参数的自动传输,依托互联网平台根据震级大小和震中位置,向受影响人群定向、精准推送信息。

地震热力图也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服务于地震应急救援的一次技术创新和行业尝试。例如,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通过地震热力图分析发现,此次地震震中周边20公里内人口极其稀少;当时,这给地震应急决策和救援提供了权威数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