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4月15日电(张磊
韩畅)“十里炉火旺、万人铸造忙。”曾经的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铸造业盛极一时。但河是黑的,路是黑的,天也是黑的,让来考察的客商掉头就走。痛定思痛,污染超标的小厂被叫停,合并、整改、升级,一批新厂脱胎换骨。“华东铸造之乡”含山抽去“傻大黑粗”的底色,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含山的转型,正是安徽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的生动样本。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发展理念”成为最强音,指向中国发展的下一个关键五年。这五年,如何抓住转型机遇,实现弯道超越,对于安徽这个农业大省、资源大省来说至关重要。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挥棒”,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新理念引领新实践,当前,安徽正以坚定的步伐和壮士断腕的气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响“调转促”攻坚战,锻造经济升级版。
淮南市江淮云产业平台
“给力”决策助推逆势上扬
“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新常态下,曾领跑安徽经济的淮南、淮北、铜陵等资源型城市均出现发展乏力,特别是淮南,2014年几项重要经济指标出现负增长。铜陵也遭遇同样的困境,2012年财政收入增速达到10.1%,2013年增速仅为0.9%,2014年增速也仅仅为1.5%。
吃资源老本的传统行业日渐式微,依靠低成本要素和投资拉动难以为继。怎么办?“调转促”!对于省情,安徽人认识清醒。2015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动员大会,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
王学军在会上指出,“调转促”是顺应发展大势、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破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要求,是抢抓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举措,更是安徽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根本之举。
大会提出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确立产业结构优化等四大发展目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推进强化项目带动等五大保障措施,在“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科学、笃定的决策下,安徽各地“调转促”开展得如火如荼。
因钢立市、以钢兴市的马鞍山,二产比重曾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以上,现正围绕产业链延伸、发挥港口经济优势、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成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老工业城市蚌埠,过去传统工业多,对环境、土地、人力资源占有度高,如今正全力打造千亿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开辟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天地。
多个资源型城市逐渐走出困境。2015年,淮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6亿元,增幅“由负转正”,增长2.8%;财政收入131亿元,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781.9亿元,增长3.5%。
这组数字让安徽省委副书记李国英很是触动。在今年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淮南代表团会议上,李国英提到去年上半年到淮南调研时,一度认为淮南2015年负增长无疑,“年底的结果,超出省委省政府的预期,太不容易!”
蚌埠玻璃设计院新装备
因地制宜做好“差异化”文章
调转促关键是结构调整。怎么调?逐新弃旧彻底转型还是深耕细作盘活存量?安徽各地因地制宜,给出了和而不同的答案。
结合人力资源众多、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淮北市决心在非煤产业上做文章,把产业转型瞄向了食品工业。安徽曦强乳业集团等一大批龙头企业焕发勃勃生机。去年,淮北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0.8%,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对财税贡献首次超过煤炭行业。
“去产能、调结构是淮南的必然选择。用‘做减法’的‘刀子’去破解长期积累的问题,难免会产生‘难与痛’。要通过添增量,培养优质接续产业,化解去产能之‘痛’。”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淮南是全国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之一,几乎所有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和“煤”骨肉相连。结构调整中,淮南采取煤与非煤“双轮”驱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新路子——新型能源基地建设水平逐步提升,新型煤化工、现代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主导地位逐渐凸显,现代服务业、旅游文化、光电新能源、现代医药、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速成长。
今年4月,含山县采茶节期间,含眉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自章忙得不亦乐乎。从事茶叶种植20年来,徐自章的生意一直不愠不火,在含山“文旅兴县”背景下,他从“互联网
旅游”中找到了出路。
作为限制开发区域,含山县委县政府意识到,限制开发不是不让发展,相反,含山县完全可以错位发展,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协调上谋思路,在绿色上求突破,把文化旅游产业做到无限大。
采茶节期间,含山茶文化园吸引了来自南京、合肥等地的2万多名游客,带动销售40余万元。经过采茶节的辐射带动,含眉茶业去年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销售足足上涨了20%。
“高大上”项目带动产业集聚
“用重点工程带动整体推进,用保障措施突破瓶颈制约,奋力做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大文章。”在“调转促”动员大会上,王学军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性高、潜力大、带动性强,是实现安徽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途径。
“面对持续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4%,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有一大批像海尔、美的等竞争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体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伟说。
合肥中车生产车间
涵盖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新兴领域,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在合肥陆续集中开工:2015年10月,合肥经开区25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5亿元;11月,合肥蜀山区41个重点项目迎来集中开工,总投资182亿元;今年2月,合肥新站区21个重点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09.8亿元;4月,合肥高新区2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63亿元。
以“自主创新”为城市特色的芜湖,同样在“聚焦突破”上做文章,通过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资源向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围绕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组织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2015年,奇瑞汽车建立了新的研发体系和品牌体系,艾瑞泽7、瑞虎5等新产品陆续上市,集聚了400多家零部件企业。芜湖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2.2%。
“‘十二五’时期,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了2.8倍,未来5年要形成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集聚发展基地。”安徽省省长李锦斌说,“十三五”安徽将继续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立足供给侧改革抓产业化创新,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介绍说,过去一年安徽14个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9.1%,税收增长37%,创新平台也有了大幅度增加。“只要我们用五大发展理念来统筹‘调转促’的主要工作,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一定会实现安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芜湖埃夫特机器人
“双创”增添发展新活力
“牢牢攥住开启新发展之门的‘金钥匙’,尤其要让驱动发展的第一引擎释放更大能量。”李锦斌说,“抓创新聚焦点在供给侧,着重点是创新链,要以高效率的创新链撑起高效率的供给体系。”
作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稀贵金属分公司首席技术主管,黄萍对“金钥匙”的理解尤为深刻,她所在的生产线上,铜矿石经筛选提炼,剩下的“废渣”进一步精炼,选出其中的贵金属,实现“物尽其用”。“过去粗放、扩张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上来。大家都琢磨着如何依靠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以创新作为撬动转型发展的引擎,铜陵尝到了甜头。去年,以铜陵有色为引领的铜基新材料产业成为安徽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之一。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30%提高到32.9%。
“只有不断创新、提升科技水平才有出路。”安徽龙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咏鸽是“调转促”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公司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投资1亿多元优化工艺流程和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目前,他们生产的电子元器件新材料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三星、海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供应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开展,催生了一批新业态,为社会注入创新活力。
在外乡打工多年的张松峰毅然决定返回家乡——安徽省界首市创业。经过几年的打拼,他单独或合伙成立了4家金属回收公司,带动了300多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去年完成销售额8000万元,税收就上缴了200多万元。
作为全国典型的农民工输出大市,近年来,阜阳涌起一股农民工回乡创业潮,完善扶持政策鼓舞下,成千上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涌现出了无数个“张松峰”。阜阳市委书记于勇表示,农民工返乡当“创客”,在阜阳已经成为新趋势。
凝聚新动能,激发新活力。江淮大地上,“调转促”成为热得发烫的词汇,战鼓隆隆。“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转型发展的脚步更加笃定有力。“将开展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扶持30个国内外一流创新创业团队。全力推进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实施813个重大项目,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推进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完成投资6000亿元。”李锦斌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