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谁来培养“大国工匠”——人大代表三问职业教育

2016-03-12 09:32:13 李 哲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姚建民代表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倍感生产工艺的重要性,建议加强职业教育。 本报记者 李 哲摄

职业技能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切入点,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也是一个很好的民生工程。因此,建议一部分本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办好职业教育,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是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个热词,其背后凸显了人们对高质量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如何才能培养出“大国工匠”?与会的不少代表表示,职业技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该打通吗

有人说职业教育到了高职就到头了,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

“有的省实行五年一贯制,有的实行中高职‘3+2’,搭建人人成才的‘立交桥’,有利于解决过去一味追求高学历、不肯上职业学校的问题。这种分段培养的方式,有利于鼓励年轻人上职业学校,打通今后走向本科或更高学历的通道,有利于人才成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

她的观点得到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的赞同,“上了职校再上本科,也是一条成才的道路,应给年轻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却不认同这一观点,“职业教育是专门教育,本科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到底该谁向谁并轨呢?”他认为,一部分本科教育有必要向职业教育转变。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毕业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公司技术工人常俊民有切身体会。“我不赞成职校生一毕业就继续读本科,他们需要实践,好的技术人才都是从实践中干出来的,而且学技术的大好时光就在25岁之前。”他认为,干技术的能否成才不在于能否拿到较高的学历证书。

“如果职校生想继续受教育,我认为需要‘停顿一下’,工作几年之后再继续读书。这时候,你会知道自己欠缺什么、学什么有用,才能主动学习,事半功倍。”常俊民代表说。

办职教该不该大包大揽

“现在已有2.7亿农民工进城务工,为什么还存在‘民工荒’问题?我认为原因是专业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应大力扶持职业教育,在‘十三五’末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学杂费。”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袁纯清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很多来自农村或者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对他们来说,如果既能不花钱受教育,又能找到好工作,那就是最大的民生”。

吴晓灵代表也同意中等职业教育费用应尽量由财政来负担,但是,在职业教育投入中应区别对待,“国家应该负责基本义务教育。高级的职业教育则要更多用居民和社会的钱,少用财政的钱。应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动员社会力量办学”。

职教招生到底难在哪

一边是市场对技术人才的渴求,另一边却是职业教育招生难的无奈现状。

来自云南的全国人大代表李烨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有一个职业教育学校,有5000多名学生,就业率100%。这个学校办校的法宝是什么?“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社会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李烨代表说。

“目前,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在企业并不实用。”常俊民代表十分赞同校企联合办学,“据我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两元制,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在校学生可以领到工资,企业派出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到学校授课,这样就保证了职业教育的效果”。

长期活跃在农业一线的姚建民代表发现了现行技能教育的问题,“比如在农业技能培训方面,国家投入了大笔资金,可真正种地的没几个去听课”。他给出的对策是,提高培训内容的实践性、精准投放技能教育,“比如要针对农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技术骨干等提供培训,少作一般性培训”。

事实上,提升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的事。“如果普通工人一辈子辛辛苦苦都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如何谈工匠精神?”一位名叫野望的网友说。呼唤工匠精神,需要职业教育、薪酬体系、社会氛围等整体环境的共同改善。(李 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