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难在哪?师资短缺等问题仍待解

2016-03-08 07:02:24 邓晖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分享到:

2015年12月22日,江苏省镇江市李家大山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心地拿到志愿者赠送的足球和文具。石玉成摄/光明图片

“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外出打工,都希望子女能够接受良好教育。”3月6日,广东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国威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副主任易凤娇的发言,表达出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声。而这正是城镇化与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0岁~17岁随迁子女为3581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1472万人。另据调查显示,随迁子女中已有近20%在流入地城市出生——这些庞大的数字,不仅给城市教育的承载能力带来诸多挑战,也考验着中国教育的担当与智慧。随迁子女异地就学究竟难在哪儿?应该如何破题?这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民生话题。

“钱随人走”打破资金困扰

前不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打破原先农村、城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分别设计的模式,实现相关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欣喜地看到备受困扰的资金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他介绍:“按照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随迁子女只有在户籍所在地才能享受财政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一旦流动到城市就享受不到,这就造成了人的流动与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的凝滞。对于流入地来说,接受随迁子女越多,承担的教育投入也越多。这使得教育资源在流出地的结构性浪费和流入地结构性紧张并存。”

作为人口输入大省,广东省目前非户籍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就有430万人,加上学前教育超过600万人,且80%都集中在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城市。“异地就学给当地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财政压力。”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认为:“新出台的‘钱随人走’政策正好缓解了当地压力,为异地就学的推进提供了可靠支持。”

学位、师资短缺等问题仍待破解

教育经费问题得以解决,想让随迁子女真正和城里孩子享受到一样质量的教育,还要迈过哪些坎?

最大的难点在于公办学位的不足。罗伟其代表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随迁子女的流入每年都是成万人增加。现在的问题是,钱有了,可根本来不及建学校、盖教学楼。2015年,深圳市拿出了一半的公办学位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就学问题,却只能满足23%的随迁子女享受公办教育的需求。他坦言,“50%和23%,差距实在不小”。

此外,教师编制成为解决异地就学需求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宋永忠针对师资短缺的情况发问道:“公办教师编制数难以增加,可学生越来越多,学校该怎么办?”例如,苏南某公办学校共有教师124人,其中有正式编制的教师只有44人。为了确保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不得不将一些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毕业生作为临时聘用人员承担教学工作。宋永忠委员坦言,他们工资待遇低,工作不安心,由此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正常教育活动受到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用民办学位和“流动编制”补短板

一边是稀缺的学位、师资,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随迁子女群体就学需求,异地就学如何才能真正破冰?

钟秉林委员建议,要从顶层设计上把好“规划关”,应把异地就学这一问题纳入地方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根据适龄儿童的人口分布等规划好城镇教育事业规模。同时,地方政府必须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新建学校、增加师资。此外,还可以推行将流入地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纳入全国的统筹考虑。

结合流入地普遍状况,罗伟其代表认为,可用民办教育的发展补齐短板:“适当拓展公办学校空间;由政府购买部分学位;把民办学校水平提高,让家长觉得上民办校也是一个选择,而不是被迫的无奈。”

宋永忠委员则建议实施“流动编制”教师聘用改革:“在现有公办学校编制约束政策不变的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区政府和教育部门根据办学需要,招聘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师资作为‘流动编制’教师,与公办教师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当公办学校教师缺编时,优先安排‘流动编制’教师进编;当教师数量过剩时,这部分教师则进入‘地方师资储备库’,接受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岗位的调配统筹,满足师资需求。”

(本报记者 邓晖 晋浩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更多>>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