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巧调控”融入更多“相机”元素
2016-03-05 21:55:43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丽红 孙靖 |
分享到:
|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中国经济“巧调控”融入更多“相机”元素 新华社记者 刘欢 杨丁淼 许晓青 在去年7月首次公开提出“相机调控”这一新名词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正式将“相机”元素融入中国经济“巧调控”体系,指出今年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分析人士指出,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与相机调控组合而成的“巧调控”方式,令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改革亦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提质增效的“独家秘诀”。 从2013年开始,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下限”,防通胀作为“上限”,形成了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法。 2014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创新实施定向调控,也就是结构性调控,基本思路是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预调微调、远近结合、防范风险。 定向调控作为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是针对区间内出现的不同情景,匹配不同的对策措施,精准发力、定向施策,更多依靠市场力量,更多运用改革办法,进行“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说,定向调控针对不同调控领域,制定清晰明确的调控政策,使预调微调和必要的“先手棋”更加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体现了对宏观调控深处着力和精准发力的更高要求。 2014年5月,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突出定向调控,正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2015年7月,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将“相机调控”与“定向调控”并列,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丰富了中国“巧调控”体系内容。 分析人士指出,同时强调“定向”与“相机”,体现了本届政府在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前,正试图找到一条“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双赢之路。 张兆安说,“相机调控”的提出,表明了中国政府正在加强宏观调控决断力,展示了“稳增长”的决心和信心。一旦经济下滑超出预期区间,中国政府该出手时会义无反顾,调整措施及时精准,使用工具箱里的工具绝不吝啬。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学家贾康此前撰文称,维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不变的同时,中国宏观调控贯彻了“相机抉择”的原则,实施所谓的“微刺激”,有效推进了“稳增长”,并且提振了市场信心。 贾康称,通过灵活运用经济调控中相机抉择的原则,政府可在投资安排、财政支出重点和支出进度、货币政策力度和定向宽松等方面,做出必要的“稳增长”举措。 区间调控、定向调控与相机调控组合而成的中国“巧调控”体系,既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又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在中国政府精心的宏观调控下,中国经济将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实现增长、物价、就业、收入、环保多重目标协调发展,也为各类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张兆安说,中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不断创造性地丰富宏观调控的内容内涵,是中国经济保持平衡协调和持续健康发展的“独家秘诀”。“强改革+巧调控”的政策模式,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思路,却颇为切合中国国情,成为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发展的“稳定器”。 |
相关阅读:
- [ 01-19]2015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5%
- [ 01-10]中国经济地位角色并未发生实质变化
- [ 12-22]外媒对中国经济的关注再度升温 “‘唱衰’论调不足为信”
- [ 12-18]海外专家和媒体怎么看中国经济
- [ 12-01]专家称延迟退休方案应有弹性 可先从女干部试行
- [ 11-01]公报解读|助力中国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
- [ 10-25]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 [ 09-22]中国经济放缓真有那么糟糕?阿里巴巴和百度数据显示并非如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