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时政> 正文

收入翻番,我们有底气

2016-03-05 07:30:01刘志强 颜珂 姚雪青 程远州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陈玮 孙靖
分享到:

  数据来源: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老百姓日子过得怎么样、获得感强不强,关键得看钱袋子鼓不鼓。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4%,跑赢了6.9%的GDP增速。分配也更加公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未来,居民收入的蛋糕如何做得更大、分得更好?让我们一道听听代表委员们的真知灼见。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收入翻番能够实现

GDP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收入翻番能够顺利实现吗?

“收入增长的核心在于经济持续增长。目前来看,收入翻番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拥有很多有利条件。”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委员分析认为,未来5年在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的支持下,年均GDP增速保持在6.5%以上,“只要在分配政策上注重让收入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收入翻番的目标就能够实现。”

也有人担心,居民收入的增长会削减我国原有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刘志彪观察到,近年来劳动者工资水平不断上涨,沿海个别城市的工资增速达到了10%—20%,明显超过了GDP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速。“为化解用工成本上涨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让居民收入增加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基础上。”刘志彪相信,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支撑下,我国经济将逐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劳动生产率也会大幅提高,“这将使收入分配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民生改善诉求,各级政府首先要做好‘稳增长’工作,还应坚持公共财政的民生导向,再者,要以创业带动就业,让民生改善获得持久的内生动力。”湖南省衡阳市市长周海兵代表说。

健全工资增长等机制,不断稳定和扩大就业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收入翻番就有底气,而要让美好愿景化作现实,还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举措。

对广大城乡居民来说,工资占了收入中的大头。“让工资稳定合理地提高,需要完善一系列机制。”刘志彪分析,一是健全工资水平的决定机制,使工资水平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二是建立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增幅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挂钩;三是完善支付保障机制,防止对农民工等群体的工资支付出现无故的拖延、克扣、毁约等损害行为;四是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权利。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增长离不开一份薪酬可观的稳定工作。“政府要想方设法扩大群众就业门路,加大对普通劳动者尤其是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个人竞争能力。”湖北省咸宁市市长丁小强代表认为,还应引导和督促企业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增加职工工资。

以“提低、调高、扩中”为主线,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缩小收入差距、让分配更合理,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享发展,事关全面小康的顺利实现。

“收入分配改革牵扯到不同阶层、群体间利益的调整,需要凝聚共识、有序推进。”丁小强认为,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既需要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重,也需要让各项再分配调控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在现阶段,缩小收入差距要继续以‘提低、调高、扩中’为主线,兼顾效率与公平,综合运用财税、工资、社保、就业等政策,形成组合拳效应。”周海兵说。

“‘提低’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在刘志彪看来,“提低”的重点对象是农民、城乡贫困居民、企业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工薪劳动者,“要根据国家财政能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群众诉求,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水平,让大家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调高’,不是限制人们的高收入,而是限制某些社会成员与其劳动努力不相关的高收入。”刘志彪说。“‘调高’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丁小强表示,我国还应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

“提低”“调高”的同时,还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样才能形成更加稳定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扩中”如何实现?丁小强认为,一方面要增强市场活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宽居民经营性收入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要改善居民投资环境,拓宽投资理财渠道,积极为居民创造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本报记者 刘志强 颜珂 姚雪青 程远州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