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5日电(记者韩洁、郝亚琳、侯丽军、于佳欣)1月15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迎来新年后格外繁忙的一天。 韩国、澳大利亚、巴西、芬兰、印度、西班牙……来华参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开业系列活动的各国代表,在这一天密集抵京。未来三天,来自57个成员国的代表将共同见证历史性的一刻。 这一刻,远航的汽笛已经鸣响,风帆高高扬起。 历经27个月、800多天的紧张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已整装待发,将带着中国、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梦想,从这里启航远行,驶向深海。 新思维--中国智慧增益世界,打开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动力之门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 诞生于世界经济低迷之际,亚投行孕育之初便被烙上了新时代的印记。 历史的时针回拨800多天,2013年10月2日,正在印尼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苏西洛总统在雅加达举行会谈。 “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随着习近平真诚而坦率的话语,一个重大的构想首次出现在世人眼中。 从雅加达到吉隆坡,从会见、演讲,到共见记者、出席峰会,七天的访问中,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宣介亚投行,这一中国倡导的多边开发机构初见端倪。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放眼当下的时代背景,与其说亚投行是横空出世,不如说是水到渠成。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震荡,曾经被视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复杂变化,世界在思考未来何去何从,也关注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什么。 顺应时代潮流,亚投行的设立,成为中国智慧对全球发展事业的又一贡献。 这是中国立足自身发展经验的普惠之举。 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过去30多年,中国得到了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和周边很多国家的支持,今天,中国将为世界做更多贡献。 薄弱的基础设施,一直是阻碍亚洲经济腾飞的掣肘。 据测算,到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每年平均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约7300亿美元,但现有多边开发银行在该领域的年度投资规模仅约为100-200亿美元。亚投行旨在动员更多政府和社会资本,支持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是不同发展阶段国家共谋发展的多赢之举。 作为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亚投行是国际发展领域的新成员、新伙伴,它的出现不是颠覆,而是补充增强了全球多边开发性金融的整体力量,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对亚洲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亚投行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经济获得更多输血;对西方大国而言,亚投行将扩大他们对投资品的需求,为疲弱的经济注入动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提出倡议一年后,2014年10月24日,筹建亚投行备忘录在京签署,习近平用这样简洁有力的话阐明了倡建亚投行背后的哲学。 |
相关阅读:
- [ 10-31]专家热议五中全会:中国将更积极地参与世界公共产品供给
- [ 10-03]中国外交新风向: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 [ 10-25]亚投行:中国提供的又一公共产品
- [ 07-14]李克强: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 [ 06-03]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
- [ 09-04]创新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