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勾犇 入冬以来,北方大部被雾霾笼罩。北京多次启动橙色污染预警,又在10日之内两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天津也于昨日(23日)启动首个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河北省保定、邯郸、廊坊、邢台等地也启动红色预警。 面对多地的空气污染预警启动,民众反应如何?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7%的受访者关注雾霾天气情况,60.6%的受访者会佩戴专业防护口罩应对雾霾,68.9%的受访者建议给中小学、幼儿园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设备,64.7%的受访者建议在雾霾天对一些特殊工种给予补贴,65.7%的受访者认为使用清洁能源供暖对治理雾霾天气最有帮助。 受访者中,33.3%的人来自华东地区,27.6%的人来自华北地区,12.6%的人来自华南地区,7.3%的人来自东北地区,6.8%的人来自中南地区,6.7%的人来自西北地区,5.5%的人来自西南地区。 雾霾天 61.0%受访者明白了什么叫“会呼吸的痛” 调查显示,89.7%的受访者关注雾霾天气情况,其中45.8%的受访者非常关注,43.9%的受访者比较关注,8.6%的受访者关注度一般,仅1.7%的受访者不关注雾霾天气情况。 “我是2009年毕业后落户北京的,记得那时候大家都在说沙尘暴一年比一年减轻了,还不知道雾霾是什么。”目前在一家企业上班的白领王女士和普通人一样,也是在经历了近几年的雾霾天气后,从新闻报道中逐渐了解了雾霾是什么以及相应的防护知识。“对雾霾的最直观感觉就是能见度低,开车要小心。另外必须要戴口罩,否则在外边呆时间长了鼻腔里有好多脏东西”。 在北京居住了6年的郑女士表示,她对雾霾的直观感受随着最近一个月频频拉响的预警而明显。“以前没有什么感觉,但最近几次,雾霾预警一上升到橙色以上,我们全家都有点小‘恐慌’。”郑女士表示,最近出门时常感到嗓子不舒服,小孩也患上了支气管炎,咳嗽得十分厉害。 在北京一家新闻网站做编辑的王淇患有慢性咽炎和过敏性鼻炎,近几日的雾霾天对他而言“完全就是灾难”。习惯于在朋友圈“打卡”的他写道:“上班打卡,憋了一天没出门,刚踏出门外半步便惊呆了,带着3M9001V都觉得呛得慌。” 调查显示,重污染天气让61.0%的受访者明白什么叫“会呼吸的痛”。43.5%的受访者想念“阅兵蓝”,53.8%的受访者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仅1.2%的受访者对重污染天气没有任何感受。 据中国天气网讯,22日,华北、黄淮等地雾霾天气持续,并进一步加重,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度霾,PM2.5小时峰值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 作为对雾霾十分敏感的人群,王淇第一时间就给家里安装了空气净化设备,并且挑选了防护能力特别强的口罩。“像雾霾红色预警这样的情况,除了上班,我是不会选择出门的。家里离单位不是特别远,上下班全靠走路。”王淇说。 数据显示,面对多日连续的重污染天气,60.6%的受访者会佩戴专业防护口罩,53.4%的受访者外出归来会立即清洗面部,43.4%的受访者选择为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或新风系统,41.1%的受访者选择合理开门窗通风,35.5%的受访者选择尽量不出门。 但即便有如此多的举措,王女士认为应对雾霾自己依然常有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虽然家里和单位都有净化设备,但也不知道实际效果怎么样。平时看到有关雾霾的新闻或者微信文章也都会点进去看,自己觉得有用的都会分享给先生和孩子。口罩会买好一点的,毕竟是贴身的东西,也要为孩子的健康考虑”。因为家离单位都不算远,有车的王女士一家上下班多会选择地铁或者骑电动车。“支持了北京的环保事业同时也省钱了”。 两次红色预警期间,北京市教委均紧急通知各单位,严格执行红色预警应急响应措施,确保“停课不停学”。这让一些夫妻双方都上班没空照顾孩子的家长“犯了难”。 “第一次红色预警时学校半夜发短信通知停课3天。我们虽然有心理准备,但早上还是有点措手不及。结果第一天是我先生带着孩子去了单位,后两天是我弟弟有空来家里帮着带孩子。”王女士说。 郑女士上个月刚把自己三岁半的儿子桐桐送去家附近的一所私立幼儿园。雾霾红色预警期间,她并未将孩子留在家中。“一是考虑到学校有空气净化设备,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活动环境;二是私立学校条件较好,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看护;三是可以自愿选择是否让孩子去学校,学校会安排课程,不耽误孩子学习”。 郑女士表示,“停课不停学”就是老师把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告诉家长,让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或者进行线上教育,让家长督促孩子学习。“但这两种措施针对不同的人群,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学校改善条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争取不停课不停学。”郑女士说。 调查中,68.9%的受访者建议应给中小学、幼儿园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设备,66.5%的受访者认为应给学生免费发放防护效果好的口罩,48.0%的受访者认为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44.4%的受访者认为应根据应急措施停课,29.6%的受访者认为应建立方便托管的措施。 |
相关阅读:
- [ 12-23]7成受访者“被迫”应酬 福州应酬指数排全国第20
- [ 12-17]68.9%受访者遭遇过购票难 黄牛倒票供需不平衡是主因
- [ 12-07]调查:49.0%受访者直言当月流量不清零举措缺诚意
- [ 12-05]过六成受访者:12306打击黄牛也要兼顾便利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