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机关报:贪官家藏上亿现金 骑自行车上班
2015-12-18 06:53:12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2 “造假”背后,是党性不纯的心理演变 中国矿业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刘金程认为,官员造假现象是由于官员存在侥幸心理,总想着“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适用纪律和规矩。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本质上都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造假者对纪律和规矩没有心存敬畏。 为求利益去冒险——贪婪、侥幸心理。贪图权位和名利,为了取得“位子”、保住“帽子”,达到个人提拔、延迟退休等目的,一些党员干部明明知道自己不符合条件,却依然想方设法改年龄、造身份。有的为了方便自己经商办企业或者个人享乐,摆脱纪律和规矩约束,假证件、假票据一应俱全。 随着大流走捷径——从众、跟风心理。一些党员干部看到有人通过造假获得提拔、升迁、调岗,也不甘人后走“捷径”。“别人都改,我不改不是要吃亏?”“那么多人改了都没事,我也要改。”有些党员领导干部面对不良风气害怕成为“异类”“被边缘化”,逐渐被“投机取巧走捷径,弄虚作假好做官”的潜规则同化,对组织虚与委蛇,对所谓“兄弟”掏心挖肺,台前照本宣科,私下妄议大政方针。 迫于形势装“两面”——伪装、粉饰心理。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监督问责等各项制度日趋健全,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日趋严格,一些官员为了平安着陆,成为一名“粉饰太平”的伪装者:家里放着上亿现金却“坚持”骑自行车上班;前脚高唱“清廉自守”,后脚潜入会所大吃大喝;白天向组织拍胸脯坚决落实,晚上就在饭局上坦白意思意思就行了…… 专家指出,不管是贪婪下的主动造假,还是迫于形势的被动伪装,官员“造假”形形色色的心理动机归根结底是党性不纯,信念不坚,是对纪律和规矩的漠视,让个人欲望和侥幸心理占了上风,把“对党忠诚”这一基本要求抛在了脑后。 3 严纪律,强党性,用制度打“假”较“真” 造假,对于党员干部尤其是有一定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而言,它不仅触犯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关于组织纪律的有关规定,更违背了对组织的忠诚原则,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对这种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遏制和打击。 要对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党纪教育,尤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时刻把自身置于纪律和规矩框架之下,牢记“对党忠诚”是第一位的政治要求。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等专家提出,应建立干部档案数据库并全国联网,即使干部异地交流也能实现查询。改变人事档案的“黑箱”化管理模式,加大干部基本信息的公开力度,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提高造假成本。既要追究造假者的责任,更要追究档案管理者以及授意或参与篡改、造假的相关人员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擦亮执纪的火眼金睛,不被官员刻意营造的表象所迷惑;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发现涉嫌“造假”问题,立即调查、纠正,严肃处理。 对官员“造假”行为“较真”已成为制度性的常规工作。王岐山提出,巡视工作要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抽查。中央巡视组在首轮巡视中就已经使用这一巡视手段——看看报告得实不实,查出来的问题和报告的情况能否反映问题线索,借此把“老虎”和“苍蝇”找出来。 从干部自身来讲,要想符合要求、监督合格,忠诚实干、守戒知止是正确途径、最好办法,再想依靠“造假”蒙混过关,无异于自毁前途、自投罗网。(段江卫) |
相关阅读:
- [ 12-12]干部抱怨“要查每个人都有事” 中纪委:荒谬
- [ 12-11]中纪委通报119起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 [ 12-08]中纪委网今年已通报52名高校领导 10人被“双开”
- [ 12-08]中纪委机关报批部分干部:任上面九级风浪 纹丝不动
- [ 12-07]中纪委机关报:有些干部受处分后泄气 为其思想松绑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