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际>博览> 正文

专家详解《巴黎协定》里程碑意义 地球终于“进入疗程”

2015-12-14 07:11:23来源:环球时报责任编辑:王海云我来说两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经过长达两周的紧张谈判,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终于在12日晚迎来收获硕果的时刻。当晚,负责主持会议的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对与会国代表宣布:“我环顾四周,看到各方反应积极,没有反对意见……我宣布《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他举起一把小木槌,打趣似地说:“槌子虽小,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随着木槌落定,现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难以抑制激动情绪的与会代表欢呼、拥抱,一些人甚至喜极而泣。热烈的场面持续了长达数分钟。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历史将会铭记这一天……《巴黎协定》标志着里程碑式的巨大成功,无论是对地球、还是对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

《巴黎协定》涵盖长期目标、减排目标、资金援助、透明度审查、损失评估等多项内容。根据协定,各缔约国要把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在此基础上再做出升幅小于1.5摄氏度的努力。各缔约国同意“尽可能快地”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在21世纪下半叶,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能自然地被森林和海洋所吸收。各缔约国所取得的相关进展,每5年要得到一次审查。此外,协定敦促缔约国中的发达国家继续为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到2020年,这些国家每年要提供总额为1000亿美元的援助款,协助后者减排或适应气候变化。

《巴黎协定》的达成,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与欢迎。《今日美国报》13日称,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发表讲话,盛赞该协定是“世界的转折点”,为削减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设定了“宏伟目标”。他说:“该协定代表我们拯救地球的最好机会。”美国媒体认为,《巴黎协定》的促成也是奥巴马在总统任期内所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该协定“为全球的未来迈进了一大步”。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该协定是国际社会在历史上首次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3日表示,《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以国家自主贡献为主体的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安排,重申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平衡反映了各方关切,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定。

不过,欢腾的庆祝活动过后,一个疑问仍然留在人们脑海中——新协定对地球到底真正意味着什么?美国《纽约时报》称,密切关注巴黎气候会议的科学家不怎么乐观地表示:仅通过协定“根本无法拯救这颗星球”,极地的冰盖仍然面临融化的危险,海平面仍在不断升高,部分区域的人类生存环境也仍然面临危机。英国“现在就要全球正义”组织负责人尼克·迪尔登也表示,这样的协定被标榜为“巨大的成功”是相当离谱的事情。在该组织看来,该协定“几乎不具备任何约束力”,全球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弱势群体的权利,根本谈不上得到保障。

当然,令学界认同的是,巴黎会议是全球变暖问题被提出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体系首次对环境威胁做出了“合乎比例”的应对方式,让政界和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站在了同一个认知高度。美国知名环境科学家克里斯托弗·菲尔德说:“我认为会议成果将会改变世界。我们没有解决问题,但至少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媒体分析认为,《巴黎协定》虽然不是环境问题的“解药”,但它起码意味着“进入了疗程”。

此外,《纽约时报》还认为,《巴黎协定》将间接影响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可能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比如,该协定将大大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帮助节能企业或新兴能源企业扩大市场、促进能源技术革新;为致力于该类技术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相对贫穷的国家虽然技术存在不足,但并不缺乏阳光和风力等再生能源资源,这些国家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明星国”;能源技术更新缓慢的发展中国家,将陷入竞争劣势。世界一些主要石油输出国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唐新华13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巴黎协定》,各方将努力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这意味着2050年全球将实现“碳中和”,即相对碳排放实现零增长。同时,这也意味着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低碳、绿色的清洁能源消费模式将逐渐成形。

唐新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30年国内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60%至65%,这意味着中国势必将加速推进能源结构的转变,压缩煤炭和其他化石能源的使用,转而使用其他绿色能源,同时推进煤电清洁化和各类低碳技术的应用。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低碳”二字也将贯穿始终,绿色交通工具和用电模式将得到大力提倡,而这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减弱雾霾对社会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艾敏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周智平 环球时本报记者 白云怡】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