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解读: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2015-11-23 09:45:57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结构性改革:改什么 怎么改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需求管理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经济增长效果,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和后遗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也释放出“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信号——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为何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应该改什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在哪里?《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记者: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怎样理解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李佐军: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结构性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叠加形成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 目前,多数人理解的结构性改革是指后者。简而言之,结构性改革是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众所周知,经济发展常常有周期性波动。过去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财税和货币政策的调整来拉动“三驾马车”,实现经济的稳增长。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类结构性问题,不能只按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政策来应对,而要对症下药,采取结构性改革对策。 记者:为什么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结构性矛盾? 李佐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 但是,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虽然连续多次采取了稳增长措施,但GDP增速自2010年一季度达到12.1%的高度之后,一直在震荡下行,直至2015年三季度的6.9%,而且尚未扭转下行趋势。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为什么抚平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达不到预期效果?其核心原因恐怕是没有完全找对病根,没有对症下药。中国经济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周期性问题。针对结构性问题,不能用解决周期性波动的宏观政策去应对,而要采取结构性改革去化解。 记者:目前,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哪些方面去着手推进? 李佐军:中国目前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一是产业结构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二是区域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此,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相关阅读:
- [ 11-23]台商来信为福州“十三五”规划建言
- [ 11-23]聚焦"十三五"改革攻坚:收入分配怎样才能更公平人民币加入SDR进入倒计时
- [ 11-23]我国离岸外包全球份额升至30% 或成十三五政策扶持着力点
- [ 11-23]聚焦“十三五”改革攻坚:收入分配怎样才能更公平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