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不再硬性要求外语、论文
2015-09-07 20:14:35 来源:央广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刘宝琴 |
分享到:
|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人社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设置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人社部今天明确,将在2017年左右实现常态化评审,实现新制度入轨。 建立于1986年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规定,中学教师职称最高为副高级,小学为中级。如今,这块天花板即将打破。《意见》明确,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 江苏泰州中学党委副书记殷荣安:一般中学教师大概在35到40岁之间,就能够拿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到顶以后,就没有新的追求了。设立了正高级职称,解决了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问题。 在改革试点中,山东和吉林两省共吸引了3500多名硕士以上人才投身基础教育。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表示,新的职称制度使中小学教师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新的职称制度使中小学教师和科研院所、高等学院教师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职称评定标准方面,《意见》明确,要改变从前片面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重视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成绩。建立以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凭教师的教学业绩,这是比较好的。很多情况下,很多老师即使发表了一些论文,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甚至是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程度都同步提高,不是这样的。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强调,在职称评定上,今后还将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刘利民:对于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乡村教师职称评定不做外语成绩、论文发表的刚性要求。 此外,《意见》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岗位若有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一些地区可以通过降低薄弱学校教师岗位评聘条件等倾斜政策,促进老师在学校间的合理流动,达到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的目的。(记者何源) |
相关阅读:
- [ 09-07]乡村教师的期待:工资福利应和当地公务员看齐
- [ 08-02]乡村教师扎根山区27年 照亮孩子求学路
- [ 07-30]被拐女成乡村教师引争议 已部署当地警方调查
- [ 07-30]女子被拐后成乡村教师:应追究人贩子而非我家人
- [ 07-30]被拐女成“最美乡村教师” 遭多次转卖凌辱(图)
- [ 06-15]教育部:确保各项政策落地 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
- [ 06-09]城乡教职工编制将统一标准 落实乡村教师待遇
- [ 04-06]河南一乡村教师大山里坚守38年 学校仅6名学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