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社会> 正文

他们的名字后都有一个“华”字——记巴苏华和印度援华医疗队的故事

2015-08-29 14:07:28本报驻印度记者 邹 松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林晨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从延安到晋察冀边区,整整5年,成为最后一个离开的医疗队员

在延安的岁月十分艰苦却令人难忘。陕北的冬天格外冷,来自印度的医生很不适应,四五个月都洗不了一回澡,最好的“水果”就是黄瓜。严酷的环境加之满负荷的工作导致医生们纷纷病倒。爱德华、卓克华和木克华3名队员在履行援华任务满1年后,即因病先后回国,而坚持下来的柯棣华和巴苏华则转战千里奔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边治疗伤病员边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医疗技术。其间,他们还各自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甘泰特回忆道,“记得老师对我说,他们一到延安就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真正带领群众抗击日本侵略者,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都能够以身作则,用最质朴的语言、最踏实的行动去联合广大人民群众”。

1942年,柯棣华大夫积劳成疾在中国去世,印度援华医疗队只剩巴苏华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巴苏华尽力在抗战前线救治伤员并传授医术。甘泰特记得1978年他随老师重回延安,当地年长的百姓仍然记得“印度大夫”,他们也把“印度大夫”称为“眼科大夫”,而巴苏华当年的专长就是治疗眼伤及耳鼻喉科疾病。

传播针灸术,把后半生献给印中医学及友好事业

巴苏华1943年回国后,格外怀念与战友柯棣华共同战斗的日子,立即成立全印柯棣华大夫纪念委员会,继续致力于印中友好事业。

巴苏华在延安期间就见识到了针灸的神奇,他在1957年访华后决心把这项有效的医疗技术带到印度。通过巴苏华在中国的亲身学习以及包括甘泰特在内的几名学生的实践,针灸术以加尔各答为中心向全印传播。至上世纪70年代,印度各地已有针灸诊疗机构30多家,针灸师超过150名。目前,印度各界均认可印度现代针灸术来自巴苏华大夫。直至1986年去世,巴苏华把后半生都贡献给了中印医学及友好交流事业。

在巴苏华故居,记者看到墙上悬挂着一幅巴苏华与柯棣华在延安时的合影,照片中人物的面目并不清晰,但两个外国人穿着延安粗布军服、打着绑腿,在阳光下并肩而立的身影却让人印象深刻。甘泰特深情地说:“印度援华医疗队队员是真正的国际主义战士。身为一名印度人,我为能有这样的先辈感到骄傲。”

(本报新德里8月28日电)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