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专家:“十三五”有可能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
2015-07-09 08:06:0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陈玮 陈玮 |
分享到:
|
●新常态并不意味着经济增速一路下行。从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经济具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这三大国家战略的布局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格局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将会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释放出需求面和供给面的巨大潜力,凝聚起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的力量。 ●新一轮上升周期不是单纯地让经济增速适度回升起来,更不是要重回过去两位数的高增长状态,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回升。 2015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党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编制之年。近日,习总书记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要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要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将会有哪些特点?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宏观调控应如何发力?带着这些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研究员。 “十三五”开局之年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 《经济参考报》:明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您认为,从经济周期角度来看,明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有哪些新特点? 刘树成:2016年所面临的宏观经济波动态势一个显著特点是我国经济增速在2007年达到14.2%的高峰之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经济增速略有上升,达到10.4%,但总的看,到2015年,已连续8年处于下行调整之中。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并不是以近10%的高速直线增长的。从经济增长率波动10年左右的中长周期来考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经历了三次上升与回落的波动过程。 第一次上升是1982—1984年。GDP增长率从1981年5.2%的低谷,上升到1984年15.2%的高峰。 第一次回落是1985—1990年。GDP增长率从1984年15.2%的高峰,回落到1990年3.8%的低谷,下行调整了6年。 第二次上升是1991—1992年。GDP增长率从1990年3.8%的低谷,上升到1992年14.2%的高峰。 第二次回落是1993—1999年。GDP增长率从1992年14.2%的高峰,回落到1999年7.6%的低谷,下行调整了7年。 第三次上升是2000—2007年。GDP增长率从1999年7.6%的低谷,上升到2007年14.2%的高峰。 第三次回落是2008—2015年。GDP增长率从2007年14.2%的高峰,回落到2015年7%的低谷,回落7.2个百分点,下行调整了8年。是上述三次回落中历时最长的一次。 |
相关阅读:
- [ 07-01]福建社科院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次学习研讨会
- [ 07-01]台湾教授科研课题获社科院立项资助
- [ 06-30]定制戒指爱心巧克力 四川省社科院发暖心毕业礼物
- [ 06-30]福建社科院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次学习研讨会
- [ 06-29]福建社科院开展“守纪律、讲规矩”警示教育活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