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区到自贸区:中国稳步推进开发开放接轨世界
2015-04-22 15:25:39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陈玮 李艳 |
分享到:
|
从1981年中国批准在沿海开放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中国第二批自贸区挂牌运作,30多年间中国开发区形态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稳步推进开发开放的质量与层次,逐渐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过程。 国务院特区办综合司原司长柳孝华表示,采用特殊经济区对外开放的方式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定历史条件下“以增量带动存量”、“以国际惯例突破旧体制”改革路径的产物。 截至2014年6月统计,全国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5家,成为所在地区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12月建区。作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如今已走过30年头。如今的这片开发区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外向度最高、对国际资本最具吸引力的区域。 开发区的成功逐渐牵引出保税区、高新区等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其中,保税区的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几大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的运作方式,是目前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 高新区与开发区、保税区不同,更侧重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高新区中最典型的代表。40多所高等院校,206所国家(市)科研院所,1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6家大学科技园,34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关村无疑中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正是这些高新技术资源的集中催生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截至2014年,中关村内上市公司多达25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3万亿元。 在专家看来,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地不断推进,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以特殊经济区为支点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自贸区则是这一发展模式的集大成,同时也是进一步升华。 “从第二批自贸区挂牌前的谨慎决策过程看得出,自贸区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天津自贸区组成片区之一、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说,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从开发区再到如今自贸区的发展历程有其内在逻辑。“中国对外开放的形态更为丰富、内容更全面了,与国际通行规则越来越近了。” 曾负责中国与多国自贸区谈判的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副司长孙元江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双边甚至多边自贸谈判加速,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的红利较过去正在逐步消失。中国要想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还需考虑更多如何发挥制度红利。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关注世界贸易规则的变化。 自贸区在中国的建设更多地体现为顶层设计,较高定位,以点带面,辐射全国。天津自贸区方案起草小组成员刘恩专认为,自贸区建设的深层次目标是探索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根本改革。在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中,不断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接国际。(记者毛振华) |
相关阅读:
- [ 04-22]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总理来了!
- [ 04-22]企业家说平潭自贸区挂牌
- [ 04-22]打造政策优环境好的平潭自贸区
- [ 04-22]“定位平潭,聚焦正荣”2015自贸区经济高峰论坛
暨“空中墅”新品发布会圆满落幕 - [ 04-22]李克强考察福建自贸区:今天我来为你们助力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