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社会> 正文

六旬老人拍六千多幅照片 记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2014-11-07 15:42:31何晓聪 武建华 时向征来源:中新网责任编辑:陈玮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新网南阳11月7日电 (记者 何晓聪 武建华 时向征)一位年近古稀的退休老人,从最初剪集,到连续数年奔波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用镜头对准施工现场、对准工程环节,全程记录工程进度,常年忍受着困倦、寂寞,共拍摄出6000多幅工程建设照片;同时,他还剪辑与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信息文章1600余篇,并根据工程进度采集泥、沙、石数十种。他以平凡人的不平常行动记录着“国家工程”的点点滴滴,为后人留下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永恒纪念。他就是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镇退休教师田文运。

从剪报开始记录“国家工程”

一个平凡的人用执着圆了一个了不起的梦!他今年64岁,已经退休四年,但他却比上班时更繁忙,家里还有两个年过八旬的老人需要照顾,但他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梦想行动”。早在2001年,他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篇“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筹备工作”的消息,心里想,要是能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点滴信息搜集起来、记录下来,将来让子孙后代看看这么大的工程是怎么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建成的,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就这一闪念的想法,却成了他坚持十多年不懈追求的梦想!

2001年,田文运还是方城县二郎庙镇第二初中教师。他开始在百忙中搜集关于南水北调的所有信息。多年来,每见到关于中线工程的消息,通讯、信息、图片等,他都要剪下来,根据工程的进度,分类装订成册。在田文运家,他指着一沓又一沓泛黄的报纸告诉记者,这是关于项目考察时候的内容,这是工程立项到启动的报道,这是工程完工时的信息……13年来,他共剪集到了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文图、信息1600余篇(幅),一沓一沓的剪纸册子整齐地摆放着,像是一个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小档案库。

从剪报到摄影,把镜头对准工程全过程

随着中线工程的陆续开工,田文运想,记录中线工程,单靠剪报是不够的。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段开始施工。早有思想准备的田文运决定用相机拍摄工程进度,跟踪记录这一“国家工程”。没有相机,他就自己买,不会技术,他就自己从头学起。他最初买到一台胶卷相机,像孩子学步一样开始学习拍摄工程建设照片。最初,由于技术不过关,不是角度没有掌握好,就是光线没有把握好,为拍照片,他尝到了多次失败的滋味。有时,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尘扑扑拍摄了一个多星期的图片,一不小心按错了按钮,照片就不知去向。有时,拍摄的图片总是和想要的画面不一样,拍摄的是施工现场,可出来的照片总是偏离主题,不是摄歪了,就是光线太暗了,不是画面远了,就是角度偏了,为此他煞费苦心。

为了熟练摄影技术,田文运坚持在“县老年大学”摄影培训班学习一年,并自费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他边学边实践,有时,双休日和一些晚上在“老年大学”培训班学习,白天去到工地拍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他熟练掌握了拍摄技术,能够按自己的需求拍摄出富有价值的精彩照片。为了把照片筛选、分类、存储、命名,他又虚心向自己的孩子求教,在短短的时间内,他也熟练地掌握了电脑操作技术。

如果遇到拍摄重点内容时,得到消息后他会天天守着,有时候一等就是八九天才能拍摄出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图片。在一次拍摄过程中,他骑三轮车走在工程岔路上,他的老年三轮车卡在泥坑里5个多小时,直到天黑后才被过往的车辆发现。若没人及时发现施救,他可能就守着三轮在泥坑上度过一夜。

田文运说,早出晚归,阴天下雨泥巴路,夏天热冬天冷,这些都避免不了,毕竟是工程建设中,各方面都不够完善,磕磕碰碰也属正常。田文运的那份坦然让人感动。

田文运告诉记者,那些客观环境倒是难不住他的,难就难在与人沟通上。他说:“在最初的拍摄中,很多人不理解,我就向他们讲我的摄影意图,我的真实意图就是退休了想用照片记录这些建设过程,将来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么大的国家工程是怎么建成的。”在老田的努力下,他的行动不仅得到了大家的理解,也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认可,同意他在施工安全区域和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

从摄影到采集标本,用泥沙石标本记载工程关键环节

在田文运家,白色、红色、黄色、绿色等泥、沙、石标本足有数十种,他家院子里、走廊上、花池中,都是五颜六色的标本,一个个塑料瓶子齐整的标签上都清楚的写着,哪年哪月哪日采集于哪个标段,河道挖有多深,哪个石头是从哪个工程哪个环节得到的,记录得都很清楚,好似看到了一个“微型地质博物馆”。他说,采集这些东西,一是想让子孙后代通过查看标本,能够永久铭记这段历史。二是为检验水质、安全用水提供依据。三是为政府提供资料。田文运表示,如果将来国家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博物馆,他就把搜集的这些标本及所有图文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让后人知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怎样建成的!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