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 题:干净健康的社交网络环境从何而来?——问诊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乱象 记者白阳、王思北 近年来,以微信、陌陌为代表的移动即时聊天工具异军突起,以其方便快捷的交流功能受到用户欢迎。但与此同时,谣言、诈骗等问题也正在这种新型社交平台上快速泛滥,成为广大用户“不能承受之痛”。 无处不在的社交“陷阱” “好友生活动态被各种心灵鸡汤、根据可疑的养生秘籍、耸人听闻的传言刷屏,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利用朋友圈搞起微营销,让人不堪其扰。” 前不久,一篇名为“该不该戒掉微信朋友圈”的帖子引发网民热议,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数据显示,我国移动即时通信服务用户已突破8亿。但是,移动社交平台也因谣言泛滥、诈骗活动猖獗、暴力色情等信息大肆传播而饱受诟病。 “今天在喷水池边遇到一个行乞的小男孩,可能是被拐卖的,请扩散!”“某处发现流浪狗急需救援,求转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微信用户都收到过此类“刷屏”骚扰,有的甚至“改头换面”在不同的朋友圈中衍生出多个版本。 相比之下,虚假营销对用户是更直接的利益损害。据悉,微信公共账号已超过200万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沦为“营销卖场”,以次充好卖假货、“集赞兑奖”骗订阅等案件时有发生。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总编辑窦含章表示,与微博不同,移动即时聊天工具以熟人为媒介进行传播,用户对信息的信任度更高,安全隐患也更大。今年以来,广东、湖南等地警方就陆续破获了多起利用微信、陌陌等传播色情、暴恐信息造成社会恐慌的案件。 “不能让没有刹车的汽车上路” 窦含章认为,如果任由虚假、涉黄信息充斥朋友圈、公共账号,就会影响用户体验,进而阻碍整个社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记者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获悉,目前已发现利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实施诈骗、色情交易、拐卖儿童等多种违法犯罪活动,互联网犯罪向移动社交平台转移的趋势正日益明显。 “不能让没有刹车的汽车上路。”专家表示,加强对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监管,不仅是对企业的保护,也是对行业发展和公众、社会利益的保护。 但是,目前对此类新型社交平台的监管还面临很多“先天不足”。以微信营销为例,由于在朋友圈搞经营属于私密的个人行为,管理者很难对其行为及时监督;而公众账号在创建时只需验证建立者身份,不需验证其经营资质,由此埋下了交易风险。 相关企业已经在行动。据了解,腾讯公司在微信的服务协议中明确指出,个人账号和公众账号不得发送、传播骚扰、广告信息及垃圾信息,同时通过机器过滤、内置安全机制和用户举报等方式保障信息合法性,根据不同情况对用户进行提醒,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信息的蔓延。 小米互娱副总经理李岚告诉记者,米聊的公共账号采用邀请加入的形式进行,不久前米聊开始着手对公共账号的实名制信息进行补充,较好地避免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陌陌运营总监郑毅也表示,尽管陌陌没有公众账号,但针对个人账号可能存在的问题,陌陌专门建立了反垃圾信息系统,能够对传播违规信息的账号2小时内100%快速处理,并实现了设备与账号的一一对应。 净化社交空间还需打好“组合拳” 专家表示,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部门推出专项治理行动是顺势之举,对社会、运营商和用户都有积极意义。 “实名制是管理的基础。”窦含章指出,落实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的规定是本次专项治理行动的关键。除了个人账号与手机号捆绑外,对发布公共信息的公众号还需采取更严格的准入办法。他表示,可采取微博的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形式,实现用户隐私和管理需要之间的平衡。 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公众账号特别是时政信息类账号的管理也成为移动即时社交平台不容忽视的问题。窦含章说,有些自媒体出于商业或吸引眼球的目的,大量发布虚假信息,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信力。对于此类账号需要特别加强管理,出现问题的要纳入“黑名单”。 窦含章还建议,各大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应针对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设立有效的辟谣平台,或通过关键词搜索对潜在用户进行精准辟谣,建立健全群组数据库。 专家表示,移动社交平台乱象难以根治,与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密切相关。据悉,27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三家联合启动的专项治理行动,目的就是多部门形成合力,铲除利用移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违法活动的土壤。 记者了解到,公安部将在此次专项行动中协助企业加强实名认证工作,强化对网站相关审核人员的服务和培训,对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严打。此外,工信部也将加强对相关企业网络经营许可证、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的审核力度,相关措施将被纳入电信分类目录成为长效制度。 |
相关阅读:
- [ 05-27]中国启动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
- [ 05-27]三部门启动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治理
- [ 05-27]中移动停止新增2G网络建设:4G投资“压力山大”
- [ 05-27]能量无限,尽在能霸充电宝/移动电源
- [ 05-21]中国移动福建公司多措并举扬帆移动互联新时代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