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如今,民主评议干部早已不鲜见。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官员民主评议,而且有的朝代搞得还相当红火。 春秋时期,郑国办了许多“乡校”,也就是乡村小学。后来,村里人经常聚在“乡校”里谈论家长里短、国家大事,甚至评论时政得失。一些官员听到乡校里的非议之声很不自在,就建议郑国卿子产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意思是:他们说的我做得对的地方,我就照着实行,他们说的我做错的地方,我就改正,这乡校就我的老师啊,怎么能取缔它呢?让民众自由评判官员,把民众的意见当成施政的镜鉴,这就是子产对“乡校”的态度。 民主评议的真正开端,是汉魏时期的“乡议选士”制度。当时,官员的选拔、考核都要举行群众评议。西汉时,国家定期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行。每到一地,他们先进行调查问卷,听取群众对各级官员的评价,然后调阅档案资料、听取汇报,最后对官员作出评价。由于群众声望很高,农民朱邑可以从乡官一直升到大司农。相反,民主评议不佳的人,也会遭到拖累。汉代的栎阳县令谢游,由于在民间口碑不佳,被上级勒令辞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议”之风兴起。即使你是乡野村夫,如果受到“清议”表扬,那你去朝廷当官的可能性极大;相反,为官者一旦被“清议”批判,十有八九会丢官罢职。 明清官员民主评议蔚然成风 到了唐宋时期,民主评议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朝在考察地方吏治时,把民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唐宣宗时,醴泉县令李君奭任期满,数十父老代表民众向上级州府具状要求他留任,恰巧皇帝微服打猎时知道了此事。此后不久,皇帝亲笔御批:醴泉县令李君奭可为怀州刺史。 到了明清时期,官员民主评议蔚然成风。朱元璋在《大诰》中明确提出,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对地方官吏进行评议,其意见可直达中央。明代的海瑞刚正不阿,被百姓誉为“海青天”。海瑞离任淳安县县令时,家家户户在门前供桌上摆放一碗清水和一面明镜,以颂扬他“清如水,明如镜”的官德。 然而,由于民主评议的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是真正为百姓服务,因此古代的民主评议虽然红火热闹,但难以持续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缺乏固定的制度体系约束,民主评议具有较大随意性、主观性,也出现了一些投机取巧、假借民意的现象。如,明宣宗时永宁县税课大使刘迪就曾经宰羊置酒,求当地耆老给上级写表扬信,以谋求留任。 (来源《文史博览》 作者:刘炯) |
相关阅读:
- [ 01-20]媒体谈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 促使隐性权力公开化
- [ 01-14]湖南地厅级干部公开述廉 探求“一把手”监督难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