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停售站台票引争议 拿什么满足乘客“接送刚需”?

2014-04-22 07:1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陈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网事:停售站台票:到了车站才知道?

汽笛声里离愁萦绕、月台上挥手惜别,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可能成为“且行且珍惜”的珍贵记忆。目前,北京多个火车站已经停售站台票。

据记者了解,事实上,北京从3月份就开始停售站台票,但不少旅客在前往火车站接送站时才得知这一消息。停售站台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么大的政策改变为何未“广而告之”?停售站台票后,对确有接送站需求的人,有何替代的服务措施?

停售站台票,到了车站才知道?

让“北京火车站停售站台票”一事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的是近日的一条网闻:“有乘客欲进北京站接人,但因车站停售站台票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4月14日起,不少媒体陆续报道了相关情况,并最终确认了停售站台票一事。

目前,北京地区的四个火车站除北京北站仍有站台票出售,其他车站已停售站台票。而这一规定并非临时规定,将长期执行下去。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北京西站等从3月27日起已全面停售站台票,但相关部门并没有通过媒体或自有渠道进行大范围的公开告知。

在北京铁路局的官方认证微博“@北京铁路”上,记者找到了两条相关内容,分别为4月14日和4月18日转发的北京本地媒体报道;在此之前,官微上未“提前透露”有关消息,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而该微博的日常更新量在二三十条左右,较为活跃。

在北京站和北京西站,记者发现,不少旅客事先并不知道这一消息,在来到车站时看到宣传牌的“温馨提示”才知道。一些旅客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不人性化”。

来送老人去外地的丁先生告诉记者,在老人进站后,他才发现一件东西忘记给他了,但试了三个进站口,都不让进候车室,最后只好打电话让老人拎着大包小包又出来取,“实在太折腾人了。”

还有一位北京市民表示,之前还以为是小长假期间的临时举措,没想到“小长假结束了,禁令却没有结束。”

卖了几十年的站台票突然取消了,一个影响如此广泛的决策为何不事先通过公开渠道进行宣传告知?截至20日记者发稿时,北京铁路局并未就“延迟公开信息”给出正式公开回应。

停售站台票的理由是什么?

那么,站台票究竟为什么要停售?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铁路局的回应是:“取消站台票一方面是从安全角度考虑,主要是出于站内乘车安全和站台侯乘秩序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客流,杜绝部分乘客利用站台票登车超载补票。”

北京铁路局表示,目前允许“有特殊需要的乘客”由亲属送站或接站。在北京站,乘客也可以通过“北京站素萍服务热线”进行接站预约服务,如果家属自行进站接站,则需要向站方押下身份证后领取“爱心卡”进站。

不过,在一些乘客看来,这些理由都有些“逻辑不通”。如果为了“安全”和“维护站台秩序”,就算停售了站台票,也只能防“君子”而不能防“坏人”。比方说,在北京西站,一张北京西到涿州的车票仅需要12.5元,不管是正常接亲送友,还是企图兜售小商品,都能简单地用这张短途廉价车票,替代昔日的站台票进入车站。

甚至包括对“有特殊需要的乘客”的认定,是否仅限于“老弱病残孕”五类特殊人群?把守在进站口的工作人员,如何判断接站者要接的人是否“有特殊需要”?会不会存在“同等情况下,有人进得了站,有人进不了站”的差别对待。而一些拥有“特殊渠道”的人,是否能带人进站,造成新的寻租空间?

拿什么来满足乘客的“接送刚需”?

在采访中,有乘客反问记者:“停售站台票没问题,不过车站的服务能跟上吗?能满足全部普通旅客的需求吗?”

据悉,北京站、北京西站已经着手弥补因为停售站台票而造成的服务缺口。比如,依靠“北京站素萍服务小组”、火车站志愿者和“小红帽”来满足人们的“接送刚需”。

记者以乘客身份致电“北京站素萍服务小组”的接站预约服务热线,希望预约一下送站服务;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不提供送站服务的预约。记者随后询问,那一个女孩子拎了很多东西怎么办?工作人员表示,一般不属于“老弱病残孕”的人群是不允许人进站送行的,但可以“试着和窗口的工作人员好好说说”。

还有女性乘客不满地表示:“原先亲人接送不用花钱,现在东西多就非得找‘小红帽’,按件收费很贵啊!难道这政策是为‘小红帽’们赚钱制定的?”

从数据上来分析,乘客“接送刚需”的缺口也较大。以北京站为例,据官方数据显示,仅在4月19日这个非节假日的普通一天,该站上车旅客超过9.5万人次,到站旅客达到8万人次;而车站进行“爱心服务”的工作人员目前每天仅20-30人,在庞大的客流量面前,基本“满负荷服务”。

“北京站素萍服务小组”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向记者抱怨:“其实我们也没多乐意,禁售站台票后,日工作量增加不少。”(“中国网事”记者袁慧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