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至少100种地方戏消亡 人大代表吁建保护系统
2014-03-12 15:38 夏杨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陈玮 邱淑群 |
分享到:
|
“50多年来,全国有100多种地方戏萎缩、消亡。”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文联兼职副主席倪惠英说,目前全国地方戏发展情况堪忧,建议国家建立戏曲传承保护系统,由各地承担起责任保护当地的戏曲。 改制后地方剧团多陷入绝境 1956年,我国对全国的地方戏曲做过调查,有360多个剧种;而前几年统计,地方戏剧已萎缩到100多种,另有一种统计说是200种左右,“这50多年萎缩了至少100多个剧种。” 为什么会这样?倪惠英在广东调查时发现,广东的地方剧团体制改革后,地区或县级市的剧团生存状态堪忧,“体制改革后很多地方政府对剧团‘一推了之’。”倪惠英说,有些剧团改成企业后,政府一年只给一二十万,象征性地给一些补贴,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倪惠英建议,要把地方戏曲事业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行政层级和不同的传播区域,分级别、分地区建立一套传承保护系统”。她举例说,国家层面负责保护京剧、昆剧,地方层面保护地方剧种,如广东负责保护粤剧和潮剧。 “政府不需要很多投入,而为社会换回的文化服务是很多的。”倪惠英举例说,广州一年用不到一个亿扶持粤剧,粤剧为广州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市民的文化生活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中国戏曲学院不能只重京剧 “地方戏剧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后继乏人。”倪惠英说,尤其是编剧人才,由于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很多编剧流失,年轻人又不愿意走入这个行业,造成了人才断层。她建议国家扩大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力度,“比如说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应该在保持话剧、京剧人才培养传统和教学优势的基础上,扩大多面向、多剧种、多专业、全方位的戏曲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或中央戏曲人才教育基地。” 倪惠英说,目前中国戏曲学院主要培养的是京剧人才,“但既然是中国戏曲学院,就要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我国还有很多大剧种,粤剧也是其中之一,还有越剧、黄梅戏、秦腔、豫剧,戏曲学院应把这些戏剧人才的培养任务都承担起来。” (特派北京记者夏杨报道) |
相关阅读:
- [ 03-12]中国人大制度在坚持中完善
- [ 03-12](中国网事)解救困境儿童:一份人大议案的诞生之路
- [ 03-11]全国妇联提案:将家庭教育促进法列入人大立法规划
- [ 03-10]顺昌县召开乡镇、街道人大秘书工作会议
- [ 03-10]晋江人大:支持植“绿”、增“绿”新行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