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质疑地震局工作 专家:更多是地震预防
2014-03-11 10:15 章咪佳 来源:钱江晚报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分享到:
|
“既然地震无法预报,地震局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带来了《关于撤销国家地震局的建议》。 近五年,中国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地震,大家最多的疑惑也是:“为什么事先一点都不知道?” 记者采访浙江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员,他们有时也自嘲:“如果再要说地震局有什么工作是最为公众熟悉的,可能就是地震发生后,负责挨骂。” 当然也有局内人跳出来嗤之以鼻:“根据朱先生的命题,似乎还可以提出‘医院治不了癌症,医院存在的必要性何在?’的建议!” 那么地震局的科学家们和工作人员,每天到底在做什么? 地震局除了预报地震 更多的工作是地震预防 这个议案引发讨论之后,新疆地震局官方微博特约撰稿人海沫,撰文介绍了地震局的工作。 地震局的人,有近三分之一是地震台站的工作人员,每年365天,他们就像哨兵一样,分分秒秒都在“站岗放哨”。 地震局的工作包括监测预报、震害预防、应急救援。地震预报仅是地震局若干项职责的一个部分。 如果地震灾害不幸地发生,救灾的主体是部队及各类社会力量,当然,地震救灾最危险的地方,都有地震局的专家在参与: 建筑倒塌后如何施救、支撑、破拆,一般首先由地震局结构专家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钻进狭窄空隙进行勘察定位,提出实施方案,再行施救。 地震局工作人员也负责做地震灾害评估,为国家政府救灾部署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地震局根据地震考察结果及场地地震安全评价,为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规划依据。 对于地震,人们做得更多的工作是预防,这是通过科研来实现的。 地震局的专家会开展的一项称之为“地震烈度区划”的工作就是根据历史地震、地质考察、结构探测等工作,对全国范围任何地区在未来数十年内,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破坏烈度的预测研究结果。这个结果提供给建筑设计部门结构设计时参考。 一般来说,按照当地基本烈度设防的建筑,可以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就是建楼房的依据。绘制烈度图、城镇地震小区规划、地震安全性评价、水库大坝断层勘察、城市活动断层探测等,都是地震局的工作人员要做的工作。 人类对地壳的研究 就跟盲人摸象一样艰难 国内外地震工作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地震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是有相当成功率的,短期和临震预报成功率相对要低,或很低,但不能说无法预报。 比如,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大震;1976年四川松潘7.1级大震;1995年云南孟连7.3级地震前有临震预报。 那么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浙江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张凯是这么解释的—— 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因为地球有不可进入性。目前科学仪器最多能进入到十公里,这是人类工程机械打下去或者埋仪器进入的极限。 但是地壳的厚度至少有三五十公里,更深的地方有大概七十公里。“所以人类对地壳的研究,就跟盲人摸象一样。因为我们的仪器只能安置在表层,而地球活动又如此复杂,所以目前所有的科研还处在积累经验的阶段。” 同时,地震的特点是非频发。比如,在2008年5月12日之前,汶川只有在六七百年前发生过一次地震。这也决定了地震的规律,还不能掌握。 再者,地震科学是一门基于实地观测的科学。观测需要设立台站,要观测到稳定可靠的数据。但目前能布的点非常有限。 观测是一个“冷板凳”上的活儿。 台站要建在人为干扰少的地方,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之地是最佳选择;台站的分布需要相对均匀,山岭沟壑、大漠深处,都有地震台的身影。 没有这些观测台站,没有这些观测者,就不能知道大大小小的已经发生的地震在何时、何地、多大;就不能获取来自地球内部的各种物理、化学数据,用于可能的地震预报研究。 国际主流科学家认为预测意义不大:地震照样发生,在逃生路上的伤亡人数会比在牢固的建筑中伤亡更多。(本报记者 章咪佳) |
相关阅读:
- [ 03-10]顺昌县召开乡镇、街道人大秘书工作会议
- [ 03-10]晋江人大:支持植“绿”、增“绿”新行动
- [ 03-10]连城县人大:部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03-10]漳平落实人大建议建成“法治公园”
- [ 03-10]龙岩市人大到新罗区开展体育法执法检查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