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2月24日电 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今日介绍,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励小捷透露,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发布会,介绍2013年文化改革发展情况和2014年重点工作。 励小捷表示,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过一次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调查结论是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腐蚀情况。受重度腐蚀的文物达到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励小捷称,各类文物,尤其是出土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不同程度地受到腐蚀损害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趋势,但是可以采取多种保护措施来延缓这样一个趋势。 励小捷指出,作为馆藏文物的保护,其保护措施第一位还是改善其保存环境,比如文物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比如对纸质文物光照度的控制,目的是防止产生新的病害,而不是说刚才介绍的50%存在不同程度损害的文物都要动手修。 励小捷解释,梁思成先生讲过,对文物“要修旧如旧,带病延年”。本身不可能不存在病害,我们是要让它带病延年,所以文物修复工作应该遵循这样一个理念。 励小捷介绍,“十一五”期间投入6亿元,改善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库房提升项目安排2.5亿元,进入“十二五”这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2012、2013年三年的资金安排,馆藏文物修复资金安排达到8.17亿元。 励小捷指出,这项工作还有其他的瓶颈制约,主要有三条。 第一是人才匮乏,馆藏文物修复历史上是师承制,尽管近几年来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强培训,但是和承担任务相比人才短缺是严重矛盾。 第二是有些关键技术现在仍然没有突破,比如青铜器的粉质灰的问题。 第三是可移动文物修复工艺复杂,周期相对较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完成任务。举个例子,一件在泡水状态的青铜器从脱水到定型一般要一年半到两年半,而尺幅比较大的丝织品的修复就要更长时间,“慢工出细活”可能是文物修复的一个规定动作。 |
相关阅读:
- [ 02-22]圆明园文物被弃置车棚 北大回应称“临时摆放”
- [ 02-20]日本八户市丢失多件国家级文物 30年后才发现
- [ 02-18]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普查文物像给文物上"身份证"
- [ 02-17]中日韩掀二战文物申遗热 神风特攻队申遗被批亵渎
- [ 02-14]黄怒波回应圆明园文物回归:国宝历经劫难该回家了
- [ 02-11]文物保护经费为何只占5%?
- [ 02-11]美媒:挪威向中国归还部分圆明园文物
- [ 02-10]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 仅5%经费用于文保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