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劣食品扎堆春节 农村几成“卸货场” 大年初五这天,白文军摩托车带着娜娜,去隔壁乡看望娜娜的干娘。路过镇上的小卖铺时,父女俩停下车进去买礼物。鉴于前两天过期牛奶的经验教训,他们决定这次“死活都不买礼盒”。 瞅着五花八门的各类食品,纠结10多分钟后,父女俩决定称一些散装的蛋糕,这在他们看来是实打实的“硬货”。 进干娘家大门之前,娜娜招呼爸爸停下车,说想看看蛋糕有没有碎掉,令她惊讶的是,她鲜明地看到了部分蛋糕上发霉的绿毛,这使得她差点吐出来。“这怎么可能,我看着售货员婶婶装进去的啊!”无奈,父女俩又返回刚才的小卖铺。 进门前,白文军一把拉住怒气冲冲的娜娜,“你别说刚才蛋糕发霉的事,就说还要去另外一个亲戚家,需要再买一件礼物!”后来,娜娜才被告知,这家商店是当地一个镇干部开的,用爸爸的话说就是“咱们得罪不起”。 记者走访多个乡镇的小卖铺发现,与那些有独立包装的过期食品相比,这些散称蛋糕、点心等食品的猫腻更多,更加令人难以分辨。 据媒体报道,除过期食品之外,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却有广大的市场,不法商家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销售这些产品,可以说,一些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表示,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 分析称,很多“山寨”食品经常打着知名品牌的旗号出现在农村集市商店,由于价格便宜、极为相似的包装和名称、加上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这些质量低劣的“李鬼”食品,往往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农村食品安全无形中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地带。 问题食品横行乡里 “舌尖上的安全”引忧 有媒体分析称,追根溯源,农村之所以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因此常被提醒“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农村人又不是傻子,谁愿意吃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但十里八乡卖的都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每次都去县里或市里买!”面对上述论调,白文军如是反驳。 “春节期间礼尚往来的这些垃圾食品,就像‘击鼓传花’游戏一样,最后落在谁家,谁就只能自认倒霉。”确如白文军所言,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对这种假冒伪劣食品很不满意,但很多时候只能无奈接受。 基于此,有媒体撰文指出,问题的主要症结不在消费领域,而在生产、流通环节;把主要问题推到农村消费者身上,则是开脱了监管责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看来,其是,问题食品频现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他向中新网记者谈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 “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则是熟人社会的‘面子悖论’。讲面子,又买不起。”在钟君看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问题食品频现的重要因素。 钟君指出,在上述内因尚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当下,要治理这一愈发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外因下手,那就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 “农村不应是问题食品的‘法外之地’,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监管选择性失明的理由。只有首先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真正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钟君说。(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
相关阅读:
- [ 02-07]当春节以文化来定义
- [ 02-06]春节黄金周福建旅游吸金69.89亿元 自驾游成亮点
- [ 02-06]泉州花灯艺坊春节忙不停 艺人呼吁保护和传承民间工艺
- [ 02-06]春节遇"封路"令人揪心 恶劣天气下高速该不该封?
- [ 02-06]春节黄金周福州旅游吸金8.59亿元 乡村游异常火爆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