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借版面敛财 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机制备受抨击
2014-01-17 06:41: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分享到:
|
学术生意 根据教育部的招生计划,2013年,包括硕士和博士在内的研究生招生规模达60.8万人。在这样“僧多粥少”的状况之下,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也催生出灰色的论文产业。 陈明(化名)是一所重点高校的博士生,他于2012年向一本扩展期刊投了篇文章,不久后收到“文章通过、拟发表”的回复。但在回信中,期刊编辑部表示“本刊经费比较紧张,拟收取版面费1500元。” 在南大评价中心的官方网站上,不时可见网友提出的意见,主要是对一些收取巨额版面费的C刊提出质疑:“××等期刊中介泛滥,公开收取版面费2万到3万元左右,××最甚,所有中介都能操作,要价3到5万,这样的杂志入选CSSCI,会影响声誉,望贵单位在2014~2015年CSSCI遴选中慎重考察一下。谢谢!” 某期刊在CSSCI目录中,以收受巨额版面费而著称。一位核心期刊主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直言,“该期刊是一种运作的C刊。它由双月刊变成月刊,很厚很厚,当然也能够发几篇好文章,但是因为主编完全是把它当作生意来做,并不是做学问。” 该主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了某期刊的运作方法,“首先是公关成了C刊以后,大家都找它发文章。它以一部分文章撑门面,给人家发稿费,其它大部分文章都要收版面费,有一种是收费发文章,还有一种是直接代写代发,收费4万多元。但是它从来没有离开C刊。” 青年学者陈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提供了一篇发表于某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在这篇3页的文章中,他做了46个批注,指出文章中的定义不清、常识及语病性错误等,称它为“垃圾文章”,“CSSCI今年的目录还是收录了该刊”。这篇文章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成果。 不只是某期刊,在进入目录后,不少期刊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版面从60页增至100页,版面价格也由300元、500元涨到1000元、2000元,有的甚至一个版达到两三万元。 对于此种现象,CSSCI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种行为是我们这样一个机构管理的吗?是行政主管部门去管理的吧。” 此外,关于CSSCI中的影响因子,上述核心期刊主编也颇有异议:“现在很多都是在人为造影响因子,来源期刊的主编约定彼此引用,并不是文章需要引用,而是为了扩大影响因子做的引用。还有学报作出规定,(作者)要发第一篇文章可以发,但是以后要再发,就必须在其他地方发文章时引用我这个刊物多少条。” “像北岛的诗,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如果不择手段去迎合它,那就有通行证。”该主编补充道。 如何进行学术评价 “我们选来源期刊是为了建数据库用,不是一个学术质量评价。”CSSCI相关负责人对此强调。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之一蔡蓉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指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不是评价标准,而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是一本主要供图书馆期刊订阅工作参考的工具书。 然而功能异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陈才认为这需要改进:“CSSCI是期刊的评价标准,不是学术的评价标准。虽然CSSCI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界大佬把持评价的局面,但现在衡量学术的标准,不是同行专家的意见,而是CSSCI期刊编辑和主编的意见。而编辑和主编的学识毕竟有限。” 有高校教师抱怨,“CSSCI来源期刊的目录两年一换,更换太频繁,很多人不得不将大量的心思花在寻找合适的刊物以发表文章上。这也是一种本末倒置。” 也有高校青年教师对此有不同观点:“我觉得CSSCI有还是比没有好,如果没有,我们发论文用什么指标?说不定会比现在还混乱。” 湖南理工学院院长余三定曾指出,学术评价机构、学术管理机构和学术“掮客”三方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术评价走向疯狂。 “本来,学术评价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现在颠倒了,变成学术研究为学术评价服务,被学术评价牵着鼻子走。”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必须淡化、弱化学术评价,最好是暂停5到10年学术评价,以改良学术土壤、学术风气,恢复学术的生态平衡。”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教授曾对学术评价标准发出呼吁:“当下的学术评价4个标准共存:第一个是官方有关机构的评审;第二个来自媒体;第三个来自海外;第四个是学术界自己的评价。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学界同仁的评价是学术评价的第一依据。” 近年来,教育部亦日渐将研究评价机制改革提上日程。 2011年11月7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其中特别指出,要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 2013年11月29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科技评价中的问题日益显现: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轻长远的现象依然存在;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标准定量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利化等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对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普及等工作激励不足;科技支撑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导向不够;开放评价、长效评价机制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高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高校科技评价改革的任务十分紧迫。” 《意见》中第三条确认,“建立开放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以同行评价为主,大力加强国际同行评价”。 |
相关阅读:
- [ 01-15]陈光标微博否认非法敛财:如果违法 为何政府不查
- [ 01-14]“路遥文学奖”遭质疑 学者肖鹰:实际目的是敛财
- [ 01-10]扶贫办官员敛财6000万受审 曾38次向丁书苗索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