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时政> 正文

打破“终身制” 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2013-12-19 20:25 吴晶晶、余晓洁、顾瑞珍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分享到:

遴选制度·退出机制·回归荣誉——院士制度期待在改革中完善

19日,随着53名中科院新增院士和51名工程院新增院士名单的公布,2013年两院院士增选尘埃落定。近年来,围绕院士评选和院士制度的种种质疑、争议,一直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期待。现行的院士制度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革才能让院士真正回归荣誉称号?

遴选制度: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科技的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每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增选,直接关系到院士群体的学术和社会声誉。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院士评选越来越多受到学术以外因素的影响。很多占有更多行政资源的官员出现在院士候选人名单中。由于社会上对院士的过度追捧,在院士评选中,越来越多出现“运作”的情况,有的地方和单位甚至制定了“院士工程”,组织了强大的公关团队……种种现象受到舆论诟病。

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院士就曾明确表示,院士增选实行“推荐制”而非“申报制”,候选人应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据了解,在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院士选举中,一般会联系被推荐人的同行帮助提供相关材料,保密并保证材料的准确性。

事实上,在我国,部委、地方、学会、单位等都可以推荐院士候选人,这就难免带来行政干预。而且我国是被推荐人自己提供材料,不可能完全做到被动。

“我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

很多院士都表示,院士评选应排除外来干扰,把评审重点集中在评价候选人学术水平和贡献方面。

社会期待院士评选更加公正、纯粹。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将进一步优化推荐渠道,强化推荐者的责任,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同时我们将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他说。

退出与退休:打破院士“终身制”

多年来,我国院士年龄结构老龄化、个别院士学术腐败等问题备受关注。在院士制度改革中,终结院士“终身制”,推进院士的退出和退休成为各方热议的话题。

两院章程都规定了院士退出机制,比如中科院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本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做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但实际上这样的案例极少。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剑平,被冠以“烟草院士”,整整两年来都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工程院表示已多次“劝其主动退出”,并且今后不再受理烟草科技领域的候选人提名或推荐。谢剑平的名字迄今仍在工程院院士名单之列。

如何确定学术不端?什么样的院士该退出?如何退出?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后,院士制度改革真正破冰绕不开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院士年龄主要集中于70至89岁,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人已过了科研创造高峰。所以院士队伍年轻化,高龄院士适时退休也是与时俱进。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开风气之先,自己申请,并于2005年获准退休。今年80岁的工程院院士沈国舫申请退休。不料所在学校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为由婉拒。

农工党中央提案曾经建议,改院士“终身制”为任期制,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或荣誉院士,而不是现行做法:80岁以后自动转为资深院士。

中国工程院今天在公布新院士名单时表示,将按照中央要求,“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规范院士退休、待遇、兼职等问题”。根据1983年《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院士退休问题在国家劳动人事制度中加以规范。专家们认为,3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人才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关政策应做一些调整。

回归荣誉:院士制度改革的根本

在我国,一旦当选院士,所在单位和地方政府都会提供各种额外待遇和权力,比如增加津贴、参与重大决策、优先出版著作等,其政治待遇和工作待遇迅速提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

对院士所在单位来说,拥有一个院士几乎意味着一个聚宝盆。就在今年,武汉市还出台规定,出一位院士将重奖千万元,惹来不少争议。相比之下,很多国家院士终身拥有的只是一种荣誉,至于特权待遇,可能只是所在单位的一个永久免费车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直言:“院士原来的定义只是最高学术荣誉称号,并非一种职务,但现在院士头衔被异化了。”

“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去利益化,取消一系列与院士头衔对应的权力和利益,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

“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突出院士这个头衔。”今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说,“今后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希望大家继续称我为教授,而不是院士。在参与科研项目评审时,我也希望同等条件下优先把机会给年轻人。”

正如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所说:“院士只是一个荣誉,完全体现在对个人的科学评价上,大家都很坦然。”(记者 吴晶晶、余晓洁、顾瑞珍)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