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淘宝公布2013消费关键词:网民为霾买单8.7亿

2013-12-13 08:39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图片来源:淘宝网

“霾单”、“父婴时代”、“江浙沪供暖”、“县金流”、“手机购物”……12月12日,淘宝网公布了2013中国消费年度关键词。购物与生活密切相关,在2013年这一年,人们的生活和心情似乎都能在这些消费关键词中找到些许注脚。

“霾单”  

网民为霾买单8.7亿

淘宝网的数据显示,2013这一年全国的淘友们花了8.7亿元在口罩、空气净化器、室内跑步机等对抗雾霾的用品上,共买了450万次,其中购买口罩的人比前一年多了181%,购买空气净化器的人也多了131%。

改变的不只是数量,还有地域。江浙沪和北京,今年冬天因雾霾问题走到了一起——去年在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上遥遥领先的北京网购人群,今年悄然被江苏人民超越了。

“这一年,是全民开始为雾霾买单的一年。”有网友表示。

“父婴时代”  

3000万男性买了181亿母婴用品

婴童经济的火热是近年来的突出现象,今年有个突出现象是父系购物群体的崛起。

数据显示,今年在淘宝网上购买母婴用品的男性用户已有3000万,消费额达到181亿元,虽然与“母系群体”291亿元的数字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买单的男性比例已上升到购买用户总数的44%,与去年32%的占比相比,已接近男女各占“半边天”。“‘母婴用品’的叫法不再天经地义,父亲对孩子成长、家庭生活的参与越来越多,‘父婴时代’来临了。”业内人士表示。

“这一年,新好奶爸的标准已经发展成‘会开赛车,也会玩购物车’了。”有网友总结。

“大黄鸭”  

10万人为“萌”消费853万元

没有炫酷外形,没有正式的称呼,这个黄色大鸭子2013年在中国的不少城市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潮。是赶时尚,还是期望重温大黄鸭相伴的童年时光?尽管很多人对“大黄鸭”的走红不太理解,但与其相关的商品的走红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数据显示,2013年有10余万用户在淘宝网上购买了“大黄鸭”相关的用品,包括公仔、书包、拖鞋、车饰……与“大黄鸭”相关的总体成交金额为853万元。从地域看,广东人在“大黄鸭”上花费最高,约为121.5万元。

“县金流”  

县城人均网购花费超城市

“生活要想好,赶紧上淘宝。”今年,这条登上了浙江遂昌县墙头的标语走红了——刷墙这一“老土”的宣传方式,装进了电子商务这份“新酒”。

在业内看来,这是县域和农村经济开始转型的信号,源源不断的现金正流向这里。以遂昌县为例,这里有1200多家淘宝店,信誉皇冠以上的就有20多家,去年总销售额已达亿元。

8月,阿里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时发现了14个大型“淘宝村”,正常经营的农村网店数超过163万个,其中在村、镇一级的淘宝网店总数已经达到59.57万个,经营农产品的网店数超过26.06万。而3个月后的今天,发现的大型“淘宝村”数量已增长到了17家。

当然,钱的流向并不是单一的,县城消费的力量也在持续爆发。去年全年,我国县域地区共有超过3000万人上淘宝购物,花费达1790亿元,人均花费远超一、二线城市。今年前11个月,县城人在淘宝上购物消费花了2346亿元,已远超去年。其中浙江义乌增长的花费最多,已比去年全年多花了8.5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互联网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中国县域地区的网络消费潜力将得到极大释放,这里将是未来网络零售及整个经济市场的一片蓝海。

“手机购物”  

4亿人习惯指尖购物

坐上火车才用手机预订房间,外出就餐先用手机客户端进行点菜,逛商场时先登陆手机淘宝领优惠券……目前,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个人服务中心。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4亿用户在手机淘宝上进行购物。仅2013年“双11”当天,就有1.27亿用户在手机上“淘宝”,手机淘宝成交总金额高达53.5亿元,是去年“双11”当天的5.6倍;手机淘宝单日成交笔数达3590万笔,交易笔数占整体的21%,去年这个数字仅有5%。

在所有通过手机网购的区域用户排行中,“双11”当天,西藏地区的用户通过手机淘宝完成的订单交易笔数占整体的29.1%,排名国内最爱手机购物区域的榜首。

人民日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