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造福苏鲁皖1亿人民
2013-12-09 18:47 林晖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张海燕 张海燕 |
分享到:
|
年均调长江水87.7亿立方米 造福苏鲁皖1亿人民——解读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 经过11年的艰苦奋战,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近日正式通水,工程沿线江苏、安徽、山东3省21座地市的约1亿人民从此将喝上甘甜的长江水。 11年艰苦奋战成就伟大工程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任务就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补充山东、江苏、安徽等输水沿线地区的城市生活、工业和环境用水,兼顾农业、航运和其他用水。 工程从江苏省扬州江都泵站引水,通过13级泵站逐级提水,利用京杭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和东平湖调蓄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过黄河后到山东德州大屯水库;另一路向东到东湖和双王城水库,并与现有引黄济青输水渠道相接,实现向山东半岛供水。 东线一期工程干线全长1467km,沿途设13个梯级、34座泵站,建设内容包括疏浚开挖整治14条河道、建设13级泵站、新建调蓄水库等,工程量十分浩大。经过11年艰苦奋战,主体工程于2013年3月完工,5月完成了设计单元工程通水验收,6月中旬江苏、山东两省进行了分区试通水,并于8月份通过全线通水验收。 全力治污确保水质稳定达标 早在东线工程论证阶段,水利专家就说过这样的话:东线工程技术不是难题,真正的难点在治污。为了确保一江清水北送,我国编制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确定“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体系。规划及实施方案共确定治污项目426个,投资153亿元,其中江苏省102项,投资59亿元;山东省324项,投资94亿元。 沿线江苏、山东两省还分别签订治污工作目标责任书,通过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创新形成了一套符合东线治污实际的治污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了关闭排污口、截蓄中水、推行城镇污水处理等有针对性的措施,甚至壮士断腕地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治污项目建设和沿线综合治污措施,东线治污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沿线经济十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情况下,沿输水干渠污染入河总量持续减少,自2012年11月起,东线黄河以南段各控制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输水干线达到Ⅲ类水标准。昔日鱼虾绝迹、“一湖酱油”的南四湖又重现生机和活力,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鳜鱼等再现湖中,白马河还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运河沿线城市的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 年均供水效益超百亿元 东线一期工程供水范围南起长江,北至德州,东至威海,涉及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21座地市及其辖内的7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约1亿人。 为全面检验工程建设成果以及联合调度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及江苏、山东两省于10月19日至11月15日组织开展全线试运行。期间,东线一期新建、改扩建泵站和其他相关工程全部参加运行,环保部门组织监测输水干线水质,水利部门积极协调相关水事工作。试运行结果表明,东线一期工程工况良好、运行平稳,输水沿线监测断面水质全部持续稳定达标。 工程通水后,沿线城市及工业将增加供水量22.34亿立方米;农业增供水量12.65亿立方米,涉及灌溉面积3025万亩;航运船闸增供水量1.02亿立方米。此外,工程所建泵站还可双向运行,增加排涝面积266万亩,使其排涝标准由不足3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以上。据可研报告测算,东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供水效益达109.5亿元。(记者林晖) |
相关阅读: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