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 | 福建 | 时评 | 大学城 | 台海 | 娱乐 | 体育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网事 | 福州 | 厦门 | 莆田 | 泉州 | 漳州 | 龙岩 | 宁德 | 南平 | 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国内>时政> 正文

异地高考等新政步入实施阶段 兑现改革承诺须路线图

2013-11-20 11:58 娄辰 来源:新华网责任编辑:张海燕 李艳
分享到:

高考改革新举措密集出台 兑现改革承诺亟须“路线图”

新华网济南11月20日电(记者娄辰)2014年高考已经开始网络报名,“加分瘦身”“异地高考”等一批高考改革举措将于本高考年度步入实施阶段。记者采访到的一些学生家长认为,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推行的一系列高招改革,回应了社会呼声,但也存在“步子不大”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预期。

有关专家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申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及重点任务,有关部门亟须出台详细“路线图”,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兑现改革承诺。

一批高招新政步入实施阶段

国内最早放开“异地高考”政策的山东省将于2014年度高考首次接纳非户籍考生。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介绍,非户籍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必须符合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其次必须具有山东省高中段学校学籍,再次必须是具有完整学习经历的合格毕业生。符合条件的考生总数预计不超过1.5万人。

在去年被视为“异地高考”破冰之年后,2014年正式踏入“异地高考”第一年。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出台了具体方案。

除了“异地高考”,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还将面对“全国联动”的加分“瘦身”。2010年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调整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特长生的加分政策,并且明确从2014年开始执行,而具体调整细则由各地制订。

根据各省区市近期公布的高考加分政策,“降低分值”和“缩减项目”是两大变化取向。此外,一些省份还将首次实施“自选动作”改革政策。山东省2014年夏季高考将取消基本能力测试,外语听力也不再统考,此外,春季高考将首次增加“技能实操考试”环节。

山东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业说,经过过去几年广泛的社会讨论,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高招新政,大多数实施节点都定在了2014年高考,所以2014年高考将是近几年新政策较为密集的一年。

“小步微调”在争议中走向优化

对加分政策的调整,一些学生及家长认为“还不够彻底”。济南市学生家长寇廷芳说,如果为了照顾教育资源贫乏的边远地区学生,加分无可厚非,但有些加分项目早已违背了初衷,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应有之意。再加上一些加分项目上的腐败现象,使得加分政策成了制造不公平的政策。“这次全国统一调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预期,但整体来说属于微调,力度不够,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寇廷芳说。

在有关考试科目的调整上,也引发了社会争议。今年以来,社会有关“外语热”的讨论达到新高潮。社会普遍认为,过热的外语应当“降温”。江苏、北京近期还出台有关政策,拟从2016年起调整外语科目考试形式或分值。

山东省从2014年起取消外语听力统一考试,将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听力成绩记入考生电子档案,招生院校可在招生章程中对考生外语听力水平提出要求。有专家认为,这一举措有望扭转当前的“全民英语”现象,但也有人担忧,取消英语听力考试是一种更倾向于应试教育的“倒退”,并将助长“哑巴英语”。

改革承诺亟须“路线图”“时间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并更具体地指出,“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明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教育专家认为,当前的改革方案多数集中在具体的技术层面,而对更为深层次的制度性弊端涉及不多,所以,“改来改去却难以取得根本性的效果”。熊丙奇说,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熊丙奇说。

专家认为,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将是改革的攻坚战。高考改革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会陷入“放权”的悖论,而应该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讨论、审议高考改革的具体方案,一方面广泛听取民意,另一方面则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放权推进改革,否则,改革就可能一直悬在空中难以落地。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
心情版
更多>>视频现场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