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时政 > 正文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动摇--十八大以来金融体制改革述评

www.fjnet.cn 2013-11-05 16:56  王宇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王宇)就在十天前,我国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首次通过网络向公众公布。该利率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重要一步。种种迹象表明,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明显提速,市场化脉络日渐清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金融业改革行至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后,一系列对中国金融市场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正不断推出。

7月19日央行宣布,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这是继去年年中我国宣布放宽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

8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决定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此举对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盘活货币存量意义重大。

9月6日,时隔18年后我国重启国债期货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成为加速金融改革的重要一环。

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其中,试验区内有关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的安排,备受市场关注。

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进一步夯实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

“改革一个接着一个,我国金融领域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这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对十八大改革部署的贯彻和落实。”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

“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词

对近期诸多金融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这些改革分属不同领域,但其背后均有着共同的指向,“市场化”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专家认为,无论是贷款利率管制的取消,抑或是重启国债期货交易,还是打破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种种改革举措均指向市场化方向,意在让市场更好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的加大,以及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扩延都表明,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未来唯有依靠市场化改革,方能激发中国经济活力。”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认为,只有坚持市场化导向的改革,进一步释放金融体系活力,才能有效分散金融风险,并为实体经济转型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事实上,回顾改革开放35年历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化改革。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2011年至2015年)规划明确阐释:调整金融结构,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改革框架,凸显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市场化的取向。

“通过市场化改革完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从而为中国经济续接出新的发展能力。这个过程不会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一旦形成,必将是重大飞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更多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多金融领域的改革值得期待。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大任务: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如今,前两项工作已经完成,随着同业存单发行工作紧锣密鼓的准备,作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惊险一跳,未来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备受市场期待。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或将进一步开闸。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提出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还是一些民营企业纷纷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强烈呼唤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方面,将有重大突破。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已是大势所趋。这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股权结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激发金融机构市场活力,最终有利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认为。

此外,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也将成为下一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看点。

“如果说上一轮金融改革主要致力于改革微观金融机构,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重点则应逐步转移到构建制度、完善市场、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

  • 责任编辑:陈玮  黄晓夏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