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国内 > 时政> 正文

国新办发布《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

www.fjnet.cn 2013-08-29 12:15 来源:新华社我来说两句

五、注重非洲民生与能力发展

非洲经济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任务艰巨。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向非洲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帮助,并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非洲百姓。近几年来,中国认真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历届部长会议提出的各项举措,在公共福利设施、医疗卫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积极开展对非合作,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和科技合作,努力提升非洲自主发展的能力。

帮助发展公共福利设施。中国在非洲援建打井供水、经济住房、广播电信、文教场所等各类公共福利设施,改善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以来,中国在苏丹、马拉维、津巴布韦、吉布提、几内亚和多哥等国实施的数十个打井供水项目,为缓解当地人民吃水难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援建的南苏丹活动板房、贝宁校舍、马拉维农村学校等项目,对改善当地的居住和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援建的中非博阿利3号水电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中非援建的最大项目,建成后将大为缓解班吉等地的用电紧张状况。

提升医疗卫生合作水平。2010—2012年,中国在加纳、津巴布韦等国援建竣工27所医院。中国在42个非洲国家和地区派驻有43支医疗队,累计诊治患者557万余名。近年来,除援建医院、捐赠药品、进行医护培训等传统方式外,中国还通过开展治疗白内障患者的“光明行”活动、提供移动医院、建立双边眼科合作中心,以及援建新型诊疗技术示范与培训中心等,进一步提升中非医疗合作水平。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非洲在这一领域尤其需要国际社会的帮助。中国高度重视与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2009年11月以来,中国在非洲国家共实施了百余个清洁能源项目,包括与突尼斯、几内亚、苏丹等国开展的沼气技术合作,为喀麦隆、布隆迪、几内亚等国援建的水力发电设施,与摩洛哥、埃塞俄比亚、南非等国开展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合作,向尼日利亚、贝宁、马达加斯加等赠送节能灯、节能空调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物资等,提高了非洲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一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向遭受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的非洲国家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物资或现汇紧急援助。2011年,中国向突尼斯、埃及两国政府提供共计5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缓解两国与利比亚边境地区滞留难民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在2011年非洲之角遭遇60年罕见饥荒之时,中国向有关非洲国家提供紧急粮援和现汇,总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2012年,中国向萨赫勒地区有关国家提供了粮食援助。

支持人文交流。人文交流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支柱。中国致力于通过支持非洲青年来华留学、派遣青年志愿者、开展联合研究等方式,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不断巩固中非友好的社会基础。2010—2012年,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政府奖学金名额共计18743个。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向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等16个非洲国家派遣408名青年志愿者。20对中非知名高校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框架下结为“一对一”合作关系。“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自2010年3月启动以来,已支持中非学者开展研讨会、课题研究、学术交流、著作出版等各类项目64个,资助中非学者600多人次访问交流。

开展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培训是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10—2012年,中国为非洲5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和研修班,培训官员、技术人员等共计27318人次,涉及经济、外交、能源、工业、农林牧渔、医疗卫生、检验检疫、应对气候变化和安全等领域。此外,中国还通过援非医疗队、农业专家,以及在非中资企业等多种渠道培训所在国人员,提高当地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中非科技合作水平。2009年,中国启动了旨在推动对非技术转让、中非科研人员交流、扩大共享科技成果的“中非科技伙伴计划”。截至2012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国家合作开展腰果病虫害防治技术、资源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等115个联合研究与技术示范项目;接收了66位非洲科研人员来华开展博士后研究;向24位完成合作研究任务后归国的非洲科研人员每人捐赠15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设备。2011年12月,中国政府启动“非洲民生科技行动”,加强和支持民生科技领域的中非合作,并宣布向中非合作论坛所有非方成员国各援建一所“全科模块化箱房诊所”和“消化医疗科技合作示范中心”。

减免债务。2010—2012年,中国共免除马里、赤道几内亚、喀麦隆、贝宁、多哥、科特迪瓦等国16笔债务,进一步减轻了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

  • 责任编辑:林晨 陈瑜辉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