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内> 社会 > 正文

北京治理群租房乱象出新规 将严查中介违规打隔断群租

www.fjnet.cn 2013-07-20 08:52  蔺博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原标题:北京治理群租房乱象出新规定 中介违规打隔断群租将被严查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蔺博、实习记者王义琨)“群租房厨房变卧室起火”、“80平米两居室住进25人”等消息频频被媒体曝光后,群租房乱象引起极大关注。昨天(18日),北京市住建委、市公安局、市规划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公布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做出明确规定,出租房屋单个房间不得超2人,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米,否则将被视为群租房给予处罚。

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数据,经粗略估计,北京约有16万“蚁族”,生活在高校周边或综合人口流动聚集区。这些人工资不高,居住条件差,近7成人的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有的居住面积还不到5平方米。刚刚毕业的小刘就是这群“蚂蚁”中人的一员。谈到居住条件,她对记者说:

“我们那差不多有50平米,住了差不多十几户人家,人特别杂。安全是没有保障的,卫生间是属于公用的,但是环境特别差,人也特别多,我们早上有很多人去洗手间需要排队很来不及,电力设施也不好,晚上回去的时候经常停电,电梯也经常坏,我们需要爬楼,晚上断网,工作学习特别不方便。”

据小刘介绍,这样的房子是通过房产中介提供的,主要面向刚毕业和找工作的学生,被称为求职公寓。求职公寓按床位出租,一个月的价格从300元到600元不等。为了解具体的情况,记者打通了一位房产中介介绍人员的电话。

“记者:您能大体介绍一下每月580元的房间的条件吗?

中介人员:580元就是十人间的卧室,有厨房可以做饭,水、电、网是全包的,空调费是另算的,就是一个正规的主卧。

记者:就是所谓的女生宿舍是吗?

中介人员:对

记者:住的那些人都是上班的职员吗?

中介人员:这个我没有办法保证,做什么行业的我没有办法限制,每个人入住要求办暂住证,但是我没有办法要求限制每一个人做什么行业,都上什么班?

记者:付款方式能够月付吗?

中介人员:可以啊,押金三百,房租月付、季度付都可以,自己选择。”

事实上,这位房产中介介绍人员已经违反了刚刚公布的北京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的新标准。其中对群租有明确的规定,出租房屋单个房间不得超2人,居住面积不得低于5平米,否则将被视为群租房给予处罚。比如,单间房9平米,住2人,因不满足“人均面积不低于5平米”,会被认定为群租房。再如,单间房50平米,住5个人,虽每人居住面积大于5平米,但因不满足“单个房间不超过2人”,也会被认定为群租房。对此,北京房地产协会秘书长陈志表示,出台这项规定,是为了规范中介行为以及业主过于逐利的行为,同时还要提醒承租人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去做。

“群租单位平方米的价格比较低,但是整体单套的租金是上升的,比如一套两居室的住房,我租给一户或者两三个人,大家互相了解,大家合租,这样就会有一间房,自己独立的空间,但是打隔断,像是我们看到的,80多平米住了20多人,每人500的租金,20人(就会很多),可想单套的租金是通过群租的方式是上升的,中介和业主是共同在分享利益的,在做这件事的中介是获益的,不获利,中介是不会做的。”

《关于公布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应当以原规划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变相分割出租。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陈志说,隔间会对承租者身体健康带来隐患,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通力配合的连动机制有效的规范群租行为。

“这些要求是按照人的生存需求规定的,比如说采光、通风的要求,伤害的时候,气体的泄漏对人体也是损害,按照规范的要求,这类空间不允许居住,在相关的商品房租赁规范当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另外在居室内打隔断,本身是居住空间,但是做了很小的隔断,混居本身会有危险,社会上各类人不清楚个体行为,或者身份,就会带来隐患,还有个人隐私,很多的群租不简简单单是女性,男性,有很多都是男女混租的。”

此外,《通知》要求房地产经纪机构及经纪人员不得为违反本规定的房屋租赁当事人提供经纪服务,不得参与或者教唆他人参与违反本规定的租赁行为。对此,北京市住建委房屋市场管理处副处长林少华说:

“根据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若干规定,房地产经济机构及其经济人员从事房屋租赁经济业务,违反出租房屋限定条件的,可以责令改正,可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根据房地产经济管理办法,房地产经济机构及经济人员,在提供经济服务中,如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可以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进入信用档案,对房地产经济人员处以一万元罚款,对房地产经济机构取消网上签约资格,处以三万元罚款。” 

  • 责任编辑:陈玮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