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文化> 正文

官员下基层如何不扰民

www.fjnet.cn 2013-06-20 17:59 来源:人民网我来说两句

2013年2月19日晚,重庆,南滨路某餐馆

特约观察员:重庆市交通委员会 孙尚平

干部声音:基层调研没那么简单

调研时间短,难以立竿见影

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细致,就会被认为作秀、扰民、不办事

与群众还不能打成一片

议论一:业务工作太忙,调研没有持续性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各级单位的领导都很重视基层调研工作,建立了基层联系工作点,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都很有积极性,轮流到基层去,真诚地收集基层的意见建议,并将意见梳理汇总、分责任部门落实。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任务纷至沓来,真正地抽出时间到一线,开展大座谈、大下访、大调查,越来越不现实,从而造成了基层调研工作的脱节、不可持续,办不成实事。实践证明,只有将基层调研融入到日常工作,领导不坐在办公室,经常到一线,与普通职工战斗在一起,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议论二:下基层难办事

下基层的纪律是一直在强调的,至少我们蹲点调研是“三不”:不搞层层陪同、不作事先安排、不用记者随访报道。遇到基层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也是自己努力克服。但是基层工作并不如想象得那么简单,而群众的态度要么是期望太高,要么是没有足够的信任,我们要开展工作,首先就需要相当长时间的铺垫,了解情况、赢得信任之后才能触及问题,在能力范围之内解决问题。工作做得稍不深入细致,就会被认为作秀、扰民、不办事;工作稍稍有些起色,下基层时间又够了,该回去了。所以在现在这个官民关系下发动万人下基层、千人下基层,一方面基层表面热情,实则疲倦,支持信任欠缺;另一方面,下基层的目的、任务、保障还没那么明确,也办不成实事,下基层调研对干部而言确实也是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议论三:放不下身段

下基层活动被视为扰民,若要反思的话,确实是我们的调研干部工作方法问题,真要下好基层,首先得学会融入基层群众之中,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起,乐在一起,用心去倾听群众的心里话,动真情才能知真情。现时,许多领导干部年轻时都曾在农村劳动过,要学会利用这一优势与农民真情沟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放下身段,善于发现问题,而不是“不诉不理”,才能赢得人心。其次,得提倡不扰官、不扰民,不讲排场,纪律严明。减少铺张浪费,不层层迎送;减少陪同及随从人员,做到轻车简从;不随便接受基层馈赠,能做到这三点,就是爱惜民力不扰民了。

2013年2月3日,北京,人民论坛杂志社午餐沙龙

特约观察员: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高中华;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陈冬生

学者圆桌:为何扰民?如何不扰民?

基层掌握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的主动权

群众积极性不高极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层的意义

下基层不见实效主要是三种形式主义作怪

议论一:下基层为何“好心办坏事”

“下基层”活动出现一些偏差,有违中央的初衷,其中有诸多内在原因:第一,下基层时间比较紧,干部们在缺乏基层锻炼的情况下,不能彻底了解基层状况,进而出于经验主义,对基层的政策制定会出现某些不切实际的情况。制定政策促发展本是好意,不想却“好心办坏事”。第二,部分党员干部在对于中央文件和会议精神没有透彻领悟,却又没有投入时间加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情况下就急促地着手付诸实践,导致许多措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和变质。第三,基层的干部们在迎接上级领导下基层之时,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刻意表现本地“发展良好”的情况,精心“安排”上级领导干部的调研路线,掌握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的主动权,这样使得下基层成了“被调研”或者乡村游,一叶障目,看不到最真实的状况。此外,基层群众头脑中存在“干部下基层年年有,都一样”等观念,认为干部们下基层都是简单地走形式而已,对本地情况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善,于是不倾心讲出自己的困难和需要,不正确地反映真实情况,甚至有人对于本想认真做好基层工作的干部们爱答不理,极大消解了干部走基层的意义。

议论二:要见实效须力戒三种形式主义

某些干部下基层的实际效果不理想,主要是三种形式主义作怪:第一种是理论上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文过饰非”。第二种是制度上面面俱到,却并非疏而不漏,上行下效、批量复制、繁琐复杂。第三种是方法上投机取巧,要么是短期行为,要么是以邻为壑,要么是哗众取宠和得不偿失,既想干点“有影响”、“好交差”的大事,又不想付出更多努力。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见实效,须力戒这三种形式主义,建立兼顾“合理、合情与合法”三重价值取向的长效机制,因为制度靠人制定,也靠人执行,只有习惯成自然,情-理-法相互促进,才能以其正效应作用于现实的人。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