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与莫言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我们都是在探寻真理
www.fjnet.cn 2013-05-16 07:21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们都走着一条中国路” 在攀登高峰的路上,中国的科学家与文学家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杨振宁和莫言都认为,科学和文学都是观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科学家和文学家也都在通过民族与文化传统影响着世界。 “物理学的前沿方向有很多,科学家选择向哪个方向进军是受到个人特点和文化背景影响的。中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跟德国物理学家喜欢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比较务实,不走极端,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杨振宁说。 莫言认为,民族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更加明显。“中国的民族性在《周易》中就树立了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半句代表进取,后半句代表兼容和包容。关于文学创作,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叫文以载道,希望通过文学来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基本的价值观,然后借以教育国民、开启民智,这是文学创作的终极目标。” “在写作的时候,作家往往不会主动地选择描写民族文化或民族性的东西,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赋予笔下的人物这些特性。”莫言说。 科学和文学都是“真情妙悟铸文章” “如果把爱迪生请来,在这个世界生活一个礼拜,哪一个东西是他最意想不到的?”当91岁的杨振宁问出这个孩子般调皮的问题时,全场爆发出欢笑,很快,莫言接道:“手机,我觉得是手机。”“我也同意是手机,用这个东西,我们就能和远在美国的人通话,多神奇啊。”杨振宁说。 如何用同一个词来描述科学与文学?“我非常喜欢‘真情妙悟铸文章’七个字。科学研究首先要有真情,得对这个事情发生浓厚的兴趣;有了真情以后,你才会进行这方面的努力,经历过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过程,取得了进展的话,就是妙悟;有了妙悟以后,你才会有最终的结果——铸文章。”杨振宁说,“我认为,这七个字道尽了科学研究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莫言认为,文学创作的“妙悟”,就是灵感。“灵感突然到来了,过去创作中难以解决的事情就解决了。”莫言说,自己在创作《生死疲劳》时,因为小说的结构没有想好,一直无法写下去。“有一年,我在承德一座庙的壁画上看到了佛教里六道轮回的情景,我突然感觉到‘妙悟’。六道轮回成了小说的结构,写得特别顺利。” 杨振宁还从审美的角度看到了科学发现和文学写作之间的相似性。“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显现自己的结构之美、表述之美、思想之美。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审美准则同样是科学的最高准则。” 莫言则谈道:“科学和文学虽然探索的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都在探寻真理和秩序,洞察宇宙和人心的奥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与科学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寻真理。” “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的发展给了中华民族很大的自信心,在科学和文学的道路上也应该有这种自信。我在国内认识了数不清的年轻人,中国的大学生并不比国外的大学生差,而且积累更加丰富,性格更加成熟。我对于中国科学和文学的发展是非常乐观的。”杨振宁说。(综合于洋、金亮及新华社报道)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5-14]莫言正式就职北京师范大学 未来或带研究生
- [ 05-13]莫言今正式出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或带研究生
- [ 05-08]"莫言效应"持续升温 山东高密种红高粱3000亩
- [ 05-08]山东高密因“莫言效应”种植3000亩红高粱
- [ 04-24]莫言:文学与人的关系,就像头发与人的关系
- [ 04-13]《红高粱》版权当年卖800元 莫言:感觉我成富翁
- [ 04-11]莫言出书细说诺奖七日行 大学演讲时曾有人闹场
- [ 04-11]王蒙莫言将出席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