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利用外资正进入成熟稳定期
2013-05-10 10:29 郝红梅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当前,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趋稳增速放缓,来自周边地区、欧盟的投资略有波动,但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与区域结构继续优化。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地,利用外资正从高速增长期进入到成熟稳定期。 国际直接投资的新特点 一是国际直接投资长期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期的修复、调整期。虽然美欧日应对危机政策的有效性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其经济将经历较长时间的低速增长。同时为了弥补企业资本损失,发达国家资本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归,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将受到制约。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仍将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数据,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都将保持较高的投资水平,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势稳健,2013年达到1.8万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1.9万亿美元。 二是国际投资协定从双边向区域转移。近年来,区域一体化成员国纷纷缔结投资协定。截至2011年底,世界各国共签署2833项双边投资协定和331项“其他国际投资协定”,主要包括涵盖投资条款的自由贸易协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区域协定。虽然双边投资协定在数量方面仍占主导,但在经济意义上,区域投资决策则在加强。区域化使国际投资协定网络更加复杂,导致重叠和不一致。现行的区域投资协定中有关投资自由化的内容,程度有所差异。 三是配套、连锁产业转移加快。跨国投资更趋系统化,从传统生产环节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转移。产业链的连锁转移使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全球生产体系或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凸显产业集群的重要性。跨国公司因此更看重东道国的配套能力、产业链、企业群和其他投资软环境要素,更注重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有产业特色和配套产业基础的大型开发区将成为承接产业链转移的主要载体。 国内环境的有利因素 从国内看,现在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面临增长潜力下降和物价上涨压力大的双重挑战,增长的幅度会放缓,但并不意味着经济会掉头向下,整体增长趋势不会变,仍将处在一个较快的发展区间。外商投资环境总体上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发生变化。低廉且供给充足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与广阔的市场等多重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这一重要的比较优势正逐步发生变化。在我国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步衰减的同时,也有很多新的优势在提升:一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展观念已经确立,即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追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机制已发生深刻变化,即正在走向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政府管制进一步放松,投融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法律环境进一步健全;三是我国拥有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和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 二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面临调整。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我国在工业化初期,推行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是非常必要的,也取得了成效。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出口导向模式中分享的全球化红利在减少。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外部需求萎缩将成为中长期趋势,即使外部市场恢复,作为13亿人口的大国,也不能把经济增长长期建立在外需基础上。 三是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 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时期和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时期,无论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方面,无论在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还是在构建战略性支柱产业方面,都有巨大的投资机遇。我国中西部地区将会形成若干新的中心城市,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将大幅度提升,而且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下,一些新的市场领域有待开发,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持续的动力。未来10年,我国将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当地消费能力将超越当地工厂的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扩张业务的重要因素。 四是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仍然比较明显。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一是尽管目前我国制造业处在比较优势转折期,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生产成本、配套体系、市场规模、技术投入等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二是我国市场广阔,虽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消费水平低,但市场层次多、消费人口基数大并且原来的市场开发水平远远不够,所以国内市场的开拓余地将极大地吸引当地市场取向的外商投资。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良好基础,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四是我国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政策法律环境较完善。 我国利用外资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理念、目标、方式将发生变化,过去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一些有利因素正在逐渐削弱或淡化,在此情况下,外商投资的发展趋势成了国内外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是利用外资仍将保持较长时期的增长。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有较高的份额,但从世界角度看,其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还是较低的。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空间、体制改革效应等重要因素考虑,今后10年,我国吸引外资还具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外资增长速度维持在5%至10%的区间具有很大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我国利用外资的绝对量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二是外资流入相对增速将有所放缓。2005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在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同时,增长速度放缓,明显低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外资在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这说明外商直接投资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作为外商投资东道国的相对地位持续下降,外资流入速度开始放缓。由于导致外商在华投资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些因素继续存在,新领域的开放和新投资方式的采用需要时间、体制、政策等方面的调整。所以外商投资不可能在近期大规模增加,今后两、三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将基本保持在年均1000亿美元至1200亿美元左右,呈中低速增长态势,甚至会出现小幅负增长。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才可能会有新的显著增长。外商投资的结构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发生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降低生产或经营成本为目的的“成本型”投资比重下降,“市场型”投资比重逐渐上升。这种结构的变化,将取决于市场开放和政策制定的力度和次序。 三是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理性审视我国加入WTO后的对外开放,就不难发现,由于政府对一些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提供了过多的保护,导致投资自由化推进速度缓慢,而我国服务业相对落后的状况并没有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变。研究显示,对外开放对我国制造业增长的直接贡献约为28%,而对服务业的贡献不到10%。从产业基础来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经济总量大多在70%左右,而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经济总量只有43%。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货物贸易的比重只有12.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0%。服务领域目前开放度较低,并且还没有明确的开放思路和政策,但这些行业又普遍具有大规模吸纳外商投资的条件,如庞大的资本存量、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等。所以这些行业的开放将使服务领域外商投资所占比重有较大提高,占据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地位。 四是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由于关于外资并购的法规逐渐完善,外资对我国未来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一些重要产业中的骨干企业的投资价值充分显现,并购投资方式将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将会有明显增加。目前我国的外资并购主要集中于外商投资相对成熟的行业,如电力等能源生产和供应领域,钢铁、化工原料等基础材料工业领域,以及啤酒、软饮料、护肤品等消费品生产领域。但是随着我国外资市场准入的进一步放开,服务业等领域也将逐渐成为外资并购的热点。商务部研究院 郝红梅 |
相关阅读:
- [ 05-09]商务部回应世行营商环境报告:与中国现实严重不符
- [ 05-03]奥巴马提亿万富豪及大学同窗任商务部长和贸易代表
- [ 05-01]美拟对从中国进口硬木和装饰用胶合板征反倾销税
- [ 04-21]商务部门向雅安地震灾区组织调运大量应急物资
- [ 04-21]商务部启动应急预案 部署保障地震灾区市场供应
- [ 04-18]商务部回应“消极对待知识产权”:消息无根据
- [ 04-18]商务部通报2013年一季度商务运行情况(实录)
- [ 04-15]北京消协向商务部建议禁止餐饮业设最低消费
打印|收藏|发给好友【字号大中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