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国内 > 社会> 正文

民间力量如何合理援助灾区 各国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www.fjnet.cn 2013-04-23 13:24 来源:中广网 我来说两句

中广网北京4月23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三天来,四川雅安7.0级地震牵动亿万国人的心。英勇的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冲在救援第一线,医护人员身背器械艰难地穿行在崎岖的山路上。

除了政府提供的坚强后盾,无数民间力量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紧急援驰。人们开着私家车,带着水、食物等救灾物资;一些爱心人士还拿着善款,带着药品奔赴灾区。

然而,不得不承认,在地震的第一时间,道路受阻、交通压力和时间紧迫等重重困难摆在救援面前,民间人士如何不忙乱、不添乱的献爱心、如何更合理、有序、恰当的进行援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同样的问题,其他国家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救援经验。的确,民间救援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全球华语广播网》日本观察员黄学清介绍了日本民间地震救援是如何实施援助的。

黄学清:日本的灾害救援主要以政府力量为主,但是民间的救援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311大地震后两个月内就有28万志愿者参与救灾活动,他们大部分是由民间慈善机构负责组织的,有明确的分工和纪律,很多志愿者队伍会佩戴自己团体的标识用来区别别的志愿者团体和假志愿者,他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搜集灾民信息,尤其是需求方面的信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志愿者专业心理教育团队组成的心理抚慰队伍,在灾后迅速进入灾区或通过现代传媒对灾民进行心理抚慰,使灾民和社会大众减轻了恐惧感,忧郁、焦虑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在复杂的灾情面前,多么严谨的计划都会遇到挑战,短时间内集结到一起的人们在互相配合上也会遇到问题,民间团体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一位民间团体的负责人在总结经验中就说到,民间救援团体平时加强灾害救援训练是极其重要的。日本在对灾区的民间捐赠方面设立了各种渠道,最简易的就是拨打电视台公布的捐款电话,拨打一次在电话费中收取一百日元,相当于6元人民币左右。让没有时间和经济实力的人也能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

除了日本,印度尼西亚也是地震多发国,这里位于地球两条最活跃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界处,可谓地球上最"脆弱的地方",每年地震多达几千次。新华社驻雅加达记者余谦梁说,大型地震后印尼政府会主动协调救援,但因发达程度所限,一些偏远地区的救灾效果欠佳。

余谦梁:近10年来在印尼发生过3、4次比较大规模的地震,在每次大地震发生的时候,印尼政府一般都会成立一个赈灾中心、各个部委协调赈济,但是总体来说因为印尼还不是发达国家,加上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发生在偏远地区的地震造成人员伤亡以后,赈灾、救援比较困难。

余谦梁还强调,当地民间救灾活动中总缺少不了华人社团的身影,而且他们往往是民间救援的主力。

余谦梁:印尼是世界上华人聚居最多的国家,有1500万华人,华人在这里一般都比较勤奋,做生意也赚了不少的钱,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在这里有基金会,他们在每一次大地震或者是其他灾难事件发生时,会提供很多资金,也派出志愿者组成救援队,比较专业的到灾区进行救助,在老百姓心目中有比较好的形象和口碑。其他的一些华人社团也好,当地的慈善组织也好,在类似的地震发生时,也积极募集慈善款项,募集物资送到灾区去,招募志愿者组成救援队,去灾区救助需要救助的难民。

在南美,智利也是地震和火山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2010年2月,中南部城市康塞普西翁附近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新华社驻智利记者冷彤告诉我们,当地救援一般不使用军队。

冷彤:智利政府组建了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负责协调灾区救援、秩序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宪法中各大区区长省长具有采取一些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突发灾难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应急救灾机制已经规范化、法律化,智利人的防范意识非常强,连小学生都不断练习如何应对地震的发生。位于美国加州的国际自然灾害防震组织透露说,以每个人平均算来,智利拥有全世界最知名的地震学家和工程师。据了解,通常情况下,震发生之后,智利消防部门和警察系统内部成立一个救援部门,负责震后的救援工作,军队一般不参与。智利在军政府时期成立过民防组织参与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但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民间组织存在,地震发生后普通百姓包括大学生在内一般都会第一时间自发参与救援活动,给灾民送食品、药品,在废墟中救人等,但一旦专业人员抵达后,志愿者就会主动让位,通常情况下地震发生后当地的报纸、电台和媒体会发起捐款活动,动员国内企业和百姓为灾民捐款、捐物活动,智利的百姓和企业都积极参与其中。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没有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 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591-87095151举报邮箱: jubao@fjsen.com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