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家庭农场”艰辛路 缺乏技术不懂市场成硬伤
2013-02-20 10:37 黄津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编者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市是广东的农业大市,目前家庭农场建设情况如何?其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农民对经营家庭农场有何企盼?本报结合“走村入户察民情”这一活动,特推出“透视清远家庭农场”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整个蛇年春节,63岁的邹金城和老伴都是在农场过的。“农场里的100多头猪准备要出栏了,必须‘服侍’好它们,”邹金城笑呵呵地说。这位连州市连洲镇的农民,2003年起一家人在九陂四联村经营着一个12亩地的农场,10年的经历可谓五味杂陈。 最初以两头母猪起家,中期巨亏20多万元举债度日,到去年底终于还清了债务,而小孙子年初七出生,让邹金城今年春节过得特别舒爽。“办家庭农场,技术、资金和信息一样都不能少,”他企盼,自家的农场能在蛇年实现大丰收,过上幸福生活。 自留山上办农场 邹金城曾是连州镇供销社职工,1985年停薪留职后外出经商,但总不得意。多年经商无果,农民出身的邹金城把目光瞄准了12亩的自留山。2003年,他靠着自家的两头母猪在自留山开办农场,开始了养猪、种菜创业。 当年,两头母猪诞下了20多头猪崽,而猪舍的粪便则补给了菜场的肥料,如此种养结合让他尝到了甜头。次年他种了10亩萝卜,由于没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运到广州贩卖时错过了时机,“连车费也赚不回来。”邹金城说,从此,他把精力全部放到养猪上。 外出打工多年的大儿子邹锐此时回到家里帮忙,一家人把农场办得有声有色,邹锐也因此被朋友冠以“农场主”称号。“最辉煌的是2007年,”邹金城清楚地记得,那年生猪价格好像搭乘了火箭一样往上蹿,价格高得让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之前养一头猪一般都是赚两三百元,但那年价格从6块多一直涨到11块2,养一头猪能赚1000元以上。”回忆当初,邹金城激动起来,脸上泛红,旋即又懊悔不已:因为信息不通畅,加上没钱扩大养殖量,那一年他只出栏了不到100头猪,赚钱不多。 不懂市场亏老本 如此高的养猪利润,激励邹金城四处借款扩大规模。为了这个占地12亩的猪场,邹金城投入了20多万元下去,毕生心血倾注。到2009年,他的猪场达到年出栏近1000头生猪的规模。 但养猪的行情走势并不如他所愿望的那么美好。从2008年开始,生猪价格就开始了缓慢下跌,11元、10元……到2009年春节过后,已跌到9.8元。见价格低迷,他意欲涨到10元后再出手。 而随着当年媒体披露瘦肉精事件后,生猪价格更一落千丈,到了2009年4月初跌到7.6元,4月21日跌到了6.3元,几与2006年持平。“这个价格卖猪,没啥赚头了。”邹金城回忆说,2009年5月,生猪的整猪批发价已跌到了5块3,愁得他几天没吃好饭,老坐在猪舍前抽闷烟。 屋漏偏逢连夜雨。让邹金城备受打击的还在后头:下半年猪场的猪染上了高热症,200多头猪无一幸免全部填埋,多年积蓄一朝亏空,还欠下了20万元巨额债务。 回忆当时状况,邹金城直言“呼吸都感到痛。”他总结,经营农场如此惨败,一是不懂市场,掌握不了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二是生猪养殖粗放,技术不够过硬。 企盼蛇年迎丰收 背负巨额债务,面对生猪价跌、利润下降,邹金城仍把希望根植在农场上。“价格风波肯定会淘汰一批猪场,使养猪业重新洗牌。”他说,如何用好祖上留下的这10多亩山地,是整个家庭幸福生活的希望。 跌倒后爬起来,邹金城充分吸取了教训,也遇上了好时机。受惠于农户小额贷款政策,2010年他借贷到8万元,解决了重新启动农场的资金问题。 为迅速了解市场动态,连打字都不会的大儿子邹锐买了电脑拉了网线。通过网络了解和分析市场行情,邹锐联系上了江苏的猪苗供销商,当年开始养殖石头猪和土杂猪,并通过网络学到了温床培育、生物发酵等先进的生猪饲养方式。 经营家庭农场是艰辛的。10年来,邹金城一家人没有聘用工人,夫妻俩吃住在农场,清晨6点起床忙活,每天干足12小时,落下了高血压、颈椎增生等疾病,甚少与孙儿共享天伦之乐;35岁的邹锐负责农场的脏累活,运饲料、洗猪舍、清粪便,天天忙到深夜10点。 资金、信息、技术逐步到位,邹金城的农场通过这几年的沉淀,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机。至2012年底,20多万元债务终于还清。如今,他的猪场里的石头猪卖到15元每斤,存栏160多头,年出栏可望达到300头,销路无忧价格有保障,每头能赚600元许。 因此,邹金城的蛇年春节过得特别舒爽,盼望自家的农场能在蛇年实现大丰收。“家里这个农场,要靠全家人的智慧和汗水才能出彩,”他还表示,如果政府能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问题上给予支持和提供服务,广大农村里的家庭农场必能越办越好。 “家庭农场”值得期待 近年,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就业岗位不断增加,走出家门务工成为广大农村群众的选择。在农村劳力远离“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同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农忙季节缺人手、务农劳动力老龄化等情况,以至农村农业种植水平不高,还有大量耕地被丢荒,威胁国家粮食安全。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 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先,家庭农场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的潜力,一方面户主能通过租地收取租金,一方面避免土地丢荒并化解粮食危机。其次,它能为一些种养殖能手、经济能人提供了施展手脚的新平台;而家庭农场能在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中,有望解决劳动力不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等问题,并从此提高抗风险能力。 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培育“家庭农场”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忽视。相对而言,农民的信息采集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博弈市场能力本就非常有限,而“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主要是种植和养殖,这两种经营方式都有着一定风险和压力。 普通的种植业利润不高,“家庭农场”若想通过种植来赚钱,就不能种植普通的农作物,而应独辟蹊径去种植利润较高的作物。如有机稻的价格是普通水稻的数倍,近年连山县通过与高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发展有机稻实现农民增收超千万元——可以说,种植高利润农作物,技术很关键。对于养殖而言,其利润普遍高于种植,但养殖业的风险和压力相对也高,如成本大是一个门槛,防疫技术要求高,还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供求关系,一旦价格暴跌,“家庭农场”可能血本无归。连州农户邹金城2009年蚀老本,吃的就是不懂市场、技术不过硬的亏。 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是广东的农业大市,不单农业基础好,特别是北部山区有着优良的土地和水资源,而且农业资源丰富,清远鸡、阳山淮山、连州菜心等诸多土特产享有名气,发展“家庭农场”潜力巨大。诚如连州农户邹金城所言,“办家庭农场,技术、资金和信息一样都不能少。”要壮大、发展清远农村的“家庭农场”,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对“家庭农场”厚爱三分、高看一眼,特别是要从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让“家庭农场”能对接并打开市场,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新的支柱点。 此外,还应在财政、税收、用地、保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积极推广先进经验,让“家庭农场”在农村遍地开花,真正造福广大农民。(记者黄津 特约通讯员 陈楚然 黄火记) |
相关阅读:
- [ 02-19]专家:家庭农场应防止全国搞一刀切 避免急于求成
- [ 02-19]家庭农场应避免急于求成
- [ 02-17]职业农民,不过仍然是“职业农民工”
- [ 02-17]资本不能带着污染一起“下乡”去
- [ 02-16]“家庭农场”让农业发展有了新的道路
- [ 02-16]一号文件首提扶持家庭农场 专家:不能靠行政推动
- [ 02-16]“家庭农场” 符合农业发展需要
- [ 02-14]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