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家庭农场”艰辛路 缺乏技术不懂市场成硬伤
2013-02-20 10:37 黄津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林洪熙 林洪熙 |
分享到:
|
编者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地处粤北山区的清远市是广东的农业大市,目前家庭农场建设情况如何?其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农民对经营家庭农场有何企盼?本报结合“走村入户察民情”这一活动,特推出“透视清远家庭农场”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整个蛇年春节,63岁的邹金城和老伴都是在农场过的。“农场里的100多头猪准备要出栏了,必须‘服侍’好它们,”邹金城笑呵呵地说。这位连州市连洲镇的农民,2003年起一家人在九陂四联村经营着一个12亩地的农场,10年的经历可谓五味杂陈。 最初以两头母猪起家,中期巨亏20多万元举债度日,到去年底终于还清了债务,而小孙子年初七出生,让邹金城今年春节过得特别舒爽。“办家庭农场,技术、资金和信息一样都不能少,”他企盼,自家的农场能在蛇年实现大丰收,过上幸福生活。 自留山上办农场 邹金城曾是连州镇供销社职工,1985年停薪留职后外出经商,但总不得意。多年经商无果,农民出身的邹金城把目光瞄准了12亩的自留山。2003年,他靠着自家的两头母猪在自留山开办农场,开始了养猪、种菜创业。 当年,两头母猪诞下了20多头猪崽,而猪舍的粪便则补给了菜场的肥料,如此种养结合让他尝到了甜头。次年他种了10亩萝卜,由于没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运到广州贩卖时错过了时机,“连车费也赚不回来。”邹金城说,从此,他把精力全部放到养猪上。 外出打工多年的大儿子邹锐此时回到家里帮忙,一家人把农场办得有声有色,邹锐也因此被朋友冠以“农场主”称号。“最辉煌的是2007年,”邹金城清楚地记得,那年生猪价格好像搭乘了火箭一样往上蹿,价格高得让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之前养一头猪一般都是赚两三百元,但那年价格从6块多一直涨到11块2,养一头猪能赚1000元以上。”回忆当初,邹金城激动起来,脸上泛红,旋即又懊悔不已:因为信息不通畅,加上没钱扩大养殖量,那一年他只出栏了不到100头猪,赚钱不多。 |
相关阅读:
- [ 02-19]专家:家庭农场应防止全国搞一刀切 避免急于求成
- [ 02-19]家庭农场应避免急于求成
- [ 02-17]职业农民,不过仍然是“职业农民工”
- [ 02-17]资本不能带着污染一起“下乡”去
- [ 02-16]“家庭农场”让农业发展有了新的道路
- [ 02-16]一号文件首提扶持家庭农场 专家:不能靠行政推动
- [ 02-16]“家庭农场” 符合农业发展需要
- [ 02-14]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发展“家庭农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